[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支承柱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14794.5 | 申请日: | 2021-07-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61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戴公连;刘文硕;粟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E04B1/21;B28B21/30;B28B21/56;B28B21/58 |
| 代理公司: | 长沙知行亦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40 | 代理人: | 严理佳 |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装配式 混凝土 支承 | ||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支承柱,包括相互套接的上混凝土柱和下混凝土柱,还包括上柱套筒、下柱套筒以及第三套筒。该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支承柱通过上混凝土柱和上柱套筒,以及下混凝土柱与下柱套筒之间在外模内高速离心成型,并从上下两端套接进第三套筒中,同时形成管状封闭空间,第三套筒在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支承柱现场施工时从压浆通道注入UHPC灌浆料,以形成的管状灌浆层,从而将上混凝土柱和下混凝土柱连接成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支承柱。实现现场施工无焊、无栓,避免了焊接残余应力和螺栓施拧不到位而存在松动的风险,施工质量得到有力保证并达到强节点弱构件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支承柱。
背景技术
随着绿色建筑和装配化理念在建筑工程领域的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越来越大。
现有混凝土支承柱之间的装配通常可分为湿接头和干接头两大类,其中湿接头因现浇接头混凝土需要立模、待强、拆模等工序,现场工序多,严重制约后续工序的推进,所需工期较长;干接头则通常采用焊接或者螺栓连接,如此会带来焊接残余应力以及螺栓施拧不到位而存在松动风险,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并且各个子柱装配的连接部位的景观难以做到美化,此外,常规混凝土支承柱的抗弯抗剪承载能力有限,在地震等横向力作用下,混凝土支承柱的抗弯抗剪性能难以满足要求。
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支承柱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支承柱,以解决现有混凝土支承柱之间的湿接头工期长、再场工序多,以及常规干接头装配通常需要焊接或者螺栓连接,带来焊接残余应力以及螺栓施拧不到位而存在松动风险,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并且各个子柱装配的连接部位的景观难以做到美化,此外,常规混凝土支承柱的抗弯抗剪承载能力有限,在地震等横向力作用下,混凝土支承柱的抗弯抗剪性能难以满足要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支承柱,包括相互套接的上混凝土柱和下混凝土柱,还包括上柱套筒、下柱套筒以及第三套筒;其中,
所述上柱套筒和下柱套筒均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钢筒和对接钢筒,且所述固定钢筒外径大于所述对接钢筒外径,所述固定钢筒与所述对接钢筒之间通过环形的钢端板连接;
所述上混凝土柱的主筋的下端部与所述上柱套筒的所述钢端板固定连接,所述上混凝土柱的螺旋箍筋的最低一圈通过焊接与所述钢端板连接,所述上柱套筒与所述上混凝土柱的钢筋笼共同置于外模中浇筑混凝土经高速离心成型;所述下混凝土柱的主筋的上端部与所述下柱套筒的所述钢端板固定连接,所述下混凝土柱的螺旋箍筋的最高一圈通过焊接与所述钢端板连接,所述下柱套筒与所述下混凝土柱的钢筋笼共同置于外模中浇筑混凝土经高速离心成型;
所述下柱套筒的所述固定钢筒的管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管状封闭空间的压浆通道,所述上柱套筒的所述固定钢筒的管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管状封闭空间的出浆通道;
所述第三套筒套接在所述上柱套筒的所述对接钢筒以及所述下柱套筒的所述对接钢筒的外侧,并在所述第三套筒与所述上柱套筒的所述对接钢筒以及所述下柱套筒的所述对接钢筒中间形成管状封闭空间;所述对接钢筒的靠近所述钢端板底面的外壁上形成有多个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均匀地布置在所述对接钢筒的外壁,并且所述定位板沿所述对接钢筒的径向宽度小于所述钢端板的径向宽度;
其中,所述第三套筒在所述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支承柱现场施工时从所述压浆通道注入UHPC灌浆料,以形成UHPC管状灌浆层,从而将所述上混凝土柱和下混凝土柱连接成所述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支承柱。
优选地,所述上柱套筒与所述下柱套筒的对接钢筒的外壁上平行或螺旋式设置有多道抗剪凸环,所述第三套筒的内壁上平行或螺旋式设置有多道所述抗剪凸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未经中南大学;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47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