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藻-蒙脱石复合物修复铅污染土壤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12180.3 | 申请日: | 202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78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夏令;谭佳琦;宋少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1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刘琳;周俊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蒙脱石 复合物 修复 污染 土壤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微藻‑蒙脱石复合物修复铅污染土壤的方法,步骤为:S1、取粉末状蒙脱石投入事先培养好的微藻藻液中,混匀反应后制得微藻‑蒙脱石复合物混合液,其中微藻与蒙脱石干重质量比为1:1~5;S2、将得到的微藻‑蒙脱石复合物混合液加入铅污染的土壤中,修复处理一段时间即可。该方法可有效降低高浓度铅污染土壤中铅的游离态和可还原态,具有优异的铅污染土壤钝化性能。微藻‑蒙脱石复合物对环境友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并能增加土壤养分,且微藻属自养生物,对营养需求相对较低,因此本方法经济生态效应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藻-蒙脱石复合物修复铅污染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人为活动的加剧,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越发的严重。土壤重金属不能被降解,并会在食物链中富集,最终危害人体的健康。其中,土壤铅污染已被广泛报道,并被视为具有潜在毒性的优先元素。土壤铅污染主要来自于冶金、采矿、冶炼、汽车尾气排放、土壤施肥和电子垃圾回收等人为活动,进入人体后将对神经、造血、消化、肾脏、心血管和内分泌等多个系统造成危害,对公众健康、食品安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构成严重威胁。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分为三大类: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其中物理修复指通过物理手段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常用的方法包括克土法、电动电热修复等。化学修复指利用化学手段,如氧化还原、沉淀聚合、络合吸附等反应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态和生物活性,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淋洗、化学改良修复等。但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存在工程量大,成本高,对土壤原生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等难以解决的技术局限。微生物修复属于生物修复,其利用微生物本身的生理代谢活动来固定土壤重金属,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不会对影响土壤原生生态环境,增加土壤肥力的优势,相对而言是更安全有效的土壤修复方式。微藻常见于土壤浅层,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微生物通常对土壤重金属的耐受能力有限,土壤重金属往往在浅层高浓度富集,这会很大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修复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际运用中常会将微生物与植物进行联用来增强其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但植物会由于气候及生长周期的影响使适用范围变窄,影响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藻-蒙脱石复合物修复铅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可有效降低高浓度铅污染土壤中铅的游离态和可还原态,具有优异的铅污染土壤钝化性能。微藻-蒙脱石复合物对环境友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并能增加土壤养分,且微藻属自养生物,对营养需求相对较低,因此本方法经济生态效应显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藻-蒙脱石复合物修复铅污染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粉末状蒙脱石投入事先培养好的微藻藻液中,混匀反应后制得微藻-蒙脱石复合物混合液,其中微藻与蒙脱石干重质量比为1:1~5;
S2、将步骤S1中得到的微藻-蒙脱石复合物混合液加入铅污染的土壤中,修复处理一段时间即可。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S1中微藻藻液浓度为0.1~1.5g/L。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S2中铅污染土壤中铅的浓度为100~1000mg/kg。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S2中微藻-蒙脱石复合物投加量与铅污染土壤的干重比大于等于1:10000。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S2中修复处理时间为28天。
优选的是,所述微藻藻液的培养方法为:将分离纯化后的微藻接种到培养液中进行扩大培养至稳定期,得到微藻藻液。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微藻为从三鑫铅锌库中通过常规方法分离纯化的微藻Chlorella sorokiniana FK。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培养液采用BG-11培养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21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