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油污泥处理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11262.6 | 申请日: | 2021-07-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42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 发明(设计)人: | 汤超;关娇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127;C02F11/18;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重庆晶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9 | 代理人: | 施永卿 |
| 地址: | 4021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油 污泥 处理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油污泥处理设备,包括基座(1)、油污分离主体(2)、端盖(3)、驱动电机(4)、驱动齿轮(5)、分离部(6)及分散部(7);其中,分离部(6)设置在油污分离主体(2)内部,包括分离腔(61)、齿轮环(62)、楔形齿(63)、支撑分离轴(64)、分离碟片(65)及肋片(66);分散部(7)设置在分离部(6)内部,包括进料管(71)、从动齿轮(72)、分散腔(73)及螺旋叶片组件(74),螺旋叶片组件(74)包括连接芯轴(741)、隔断板(742)及螺旋叶片(743)。该设备移动方便,适用于少量或大量含油污泥的处理,同时,该设备处理含油污泥效率高、能耗低,处理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资源回收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泥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油污泥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大型含油污泥处理设备主要用于大型污泥处理厂进行含油污泥的环保处理,其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且需要多名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因此,不适用于少量、快速含油污泥的处理。同时,现有技术中也存在一些计量间、转油站或井场维修队会使用小型焚烧炉对少量的含油污泥进行焚烧处理,焚烧达标后再进行后续掩埋等处理;然而,这种直接焚烧含油污泥,一是没有回收含有污泥中的原油、造成能源浪费,二是湿油泥的含水量比较高,影响焚烧效率,浪费时间以及焚烧能源,三是焚烧含有污泥过程中易产生污染气体、造成环境污染。并且,对于目前主流的含油污泥处理设备,其污泥压缩挤压的过程需要大功率的电机带动设备运转,能耗大、效率低,极大的浪费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污泥处理设备,该设备移动方便、少量或大量含油污泥的处理均适用,同时,该设备处理含油污泥效率高、能耗低,处理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资源回收率高,能有效节省时间与人力物力。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含油污泥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油污分离主体、端盖、驱动电机、驱动齿轮、分离部以及分散部;所述油污分离主体固定安装在所述基座上端面且所述油污分离主体顶部设置端盖,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端盖上端的一侧,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贯穿所述端盖且在位于所述端盖下侧的一端固定套接一驱动齿轮;
所述分离部设置在所述油污分离主体内部,包括分离腔、齿轮环、楔形齿、支撑分离轴、分离碟片以及肋片;所述分离腔为无顶盖且内部中空的腔体、其底部设置为漏斗形状,且所述分离腔外壁通过第一密封轴承与所述油污分离主体内壁转动连接;所述分离腔顶部内壁与一齿轮环外壁固定连接且所述齿轮环的齿形设置在其内侧,所述齿轮环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所述分离腔位于所述齿轮环下侧的内壁设置若干阵列错位排布的楔形齿;所述分离腔底端中部固定连接一支撑分离轴,所述支撑分离轴上端内壁对应所述分离腔的漏斗口设置出料空腔、支撑分离轴外壁沿竖直方向固定套接若干分离碟片,所述支撑分离轴对应相邻两张所述分离碟片的空隙处开设扇形孔且所述扇形孔绕所述支撑分离轴的中轴线均匀分布,相邻两张分离碟片之间嵌入若干肋片,所述肋片绕所述支撑分离轴中轴线均匀分布且两个肋片之间的空隙与所述扇形孔相对应;所述支撑分离轴远离所述分离腔的一端与所述油污分离主体底部转动连接;
所述分散部设置在所述分离部内部且所述分散部、分离部以及油污分离主体的中轴线共线;所述分散部包括进料管、从动齿轮、分散腔以及螺旋叶片组件,所述进料管设置在所述端盖中部且进料管的中轴线与端盖中轴线共线,所述进料管贯穿所述端盖且与所述端盖转动连接;所述进料管位于所述端盖下侧的外壁固定套接一从动齿轮且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远离所述齿轮环的一端啮合;所述进料管下端与所述分散腔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分散腔为密封腔体、其外壁对应所述楔形齿位置均匀分布若干分散孔;所述分散腔下端设置螺旋叶片组件,所述螺旋叶片组件包括连接芯轴、隔断板以及螺旋叶片,所述连接芯轴上端与所述分散腔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芯轴外壁由下至下依次固定套接隔断板与螺旋叶片,所述隔断板外壁通过第二密封轴承与所述分离腔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螺旋叶片外壁与所述分离腔内壁接触,所述隔断板与所述螺旋叶片上均匀开设若干叶片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12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