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粉煤灰的轻质建筑用泡沫混凝土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05550.0 | 申请日: | 2021-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43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 发明(设计)人: | 吴博;王雷;柳立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昌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38/10;C04B20/02;C04B18/08;C04B14/22;C04B111/4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洞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46 | 代理人: | 黄小栋 |
| 地址: | 43022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粉煤 建筑 泡沫 混凝土 | ||
1.一种基于粉煤灰的轻质建筑用泡沫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按重量份配比的原料:改性玻化微珠36~48份,粉煤灰60~90份,水泥240~360份,泡沫120~150份,减水剂2~3.2份,聚丙烯纤维0.4~2份,水80~140份;
所述改性玻化微珠的制备方法为:(a)40~50℃下配制得到1体积份钼酸铵的水溶液,浓度为2.0~2.5mol/L,备用;(b)各取1体积份浓度分别为4~6mol/L的硝酸镁水溶液、4~6mol/L的硝酸钴水溶液、2~3.5mol/L的硝酸铝水溶液与1体积份5~6.5mol/L的柠檬酸水溶液混合并添加到步骤(a)中的钼酸铵的水溶液中,在60~70℃下加热40~60分钟,随后加入5体积份水稀释得到催化剂溶液,备用;(c)将催化剂溶液与玻化微珠混合,催化剂溶液和玻化微珠的重量比为(0.15~0.3):1,先在125~200℃下加热40~60分钟,然后在500~600℃下加热30~60分钟,得到初加工的玻化微珠,备用;(d)将初加工的玻化微珠置于化学气相沉积反应器中进行气相沉积改性,使用丙烷-丁烷混合物作为碳源,在600~675℃下进行25~40分钟,得到所述改性玻化微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粉煤灰的轻质建筑用泡沫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按重量份配比原料:改性玻化微珠40份,粉煤灰90份,水泥240份,聚丙烯纤维1.2份,水100份,泡沫135份,减水剂2.6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粉煤灰的轻质建筑用泡沫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玻化微珠的粒径为30~70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粉煤灰的轻质建筑用泡沫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的制备方法为:在发泡剂中加入发泡剂重量4wt%的纳米氧化铝,得到发泡用混合物;将发泡用混合物、发泡用水按照重量份比为1:(45~55)称量,混合均匀后置入发泡机药液室中发泡,得到泡沫。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粉煤灰的轻质建筑用泡沫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泡沫制备中使用的发泡剂的类型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型发泡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型发泡剂、植物蛋白发泡剂、动物蛋白型发泡剂、复合型发泡剂中的任意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粉煤灰的轻质建筑用泡沫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灰的种类为Ⅰ级粉煤灰、Ⅱ级粉煤灰中的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粉煤灰的轻质建筑用泡沫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的类型为硅酸盐水泥P.Ⅰ42.5、硅酸盐水泥P.Ⅰ42.5R、硅酸盐水泥P.Ⅰ52.5、硅酸盐水泥P.Ⅰ52.5R、硅酸盐水泥P.Ⅰ62.5、硅酸盐水泥P.Ⅰ62.5R、硅酸盐水泥P.Ⅱ42.5、硅酸盐水泥P.Ⅱ42.5R、硅酸盐水泥P.Ⅱ52.5、硅酸盐水泥P.Ⅱ52.5R、硅酸盐水泥P.Ⅱ62.5、硅酸盐水泥P.Ⅱ62.5R、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P.O52.5、普通硅酸盐水泥P.O52.5R中的任意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粉煤灰的轻质建筑用泡沫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水剂的类型为萘系高效减水剂、脂肪族高效减水剂、氨基高效减水剂、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中的任意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粉煤灰的轻质建筑用泡沫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按配方比例称取改性玻化微珠、粉煤灰、水泥、聚丙烯纤维、水、减水剂备用;
(2)将水加入发泡机搅拌筒内,控制搅拌速度,然后依次加入水泥、粉煤灰、改性玻化微珠、聚丙烯纤维、减水剂,提高搅拌速度继续搅拌;调节发泡阀门,按配方将泡沫加入搅拌筒中;待上述原料添加完毕后,降低搅拌速度,继续搅拌,得到浆料,备用;
(3)将步骤(2)得到的浆料浇筑施工,浇筑完成后,进行养护,即得所述基于粉煤灰的轻质建筑用泡沫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昌理工学院,未经武昌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0555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骨科护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判别辅助和多模态加权融合的显著物体检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