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装配式模壳集成建造的方法及其空间结构体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03422.2 | 申请日: | 2021-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42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孟建民;唐大为;秦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E04G21/14;E04G11/08;E04G11/36;E04B1/348;E04B2/7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57 | 代理人: | 张琪 |
地址: | 518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装配式 集成 建造 方法 及其 空间结构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装配式模壳集成建造的方法,包括:S1.提供适应建筑空间的六面的方形的龙骨框架体系;S2.在所述的龙骨框架的至少一个外侧上设置模板,以致形成模壳;S3.以所述的模壳为结构件,现浇混凝土,以致形成空间结构体。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基于装配式模壳集成建造的空间结构体。本发明提供的基于装配式模壳集成建造方法及其空间结构体,集成化装配,施工效率高,节能环保,后期维护方便,应用场景广泛,可通过装配化安装形成空间整体受力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装配式模壳集成建造的方法及其空间结构体。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从传统建造方式向工业化建造方式转型发展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建造工艺由于存在施工周期长、施工现场人员需求量大,以及扬尘、废气、废水、噪声等复杂环境,污染大,耗能高,资源浪费大等缺点,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装配式建造方式技术主要分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与装配式钢结构两种,其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指以工厂化生产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通过现场装配的方式设计建造的混凝土结构类房屋建筑。一般分为全装配建筑和部分装配建筑两大类:全装配建筑一般为低层或抗震设防要求较低的多层建筑;部分装配建筑的主要构件一般采用预制构件,在现场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形成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建筑物。
近年来,随着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快速推进,采用模块化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然而模块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是:自重大,限制了运输及吊装作业,现有技术装配式连接方式影响主体结构形式,限制了建筑高度和应用场景,混凝土自模板占用室内空间等问题,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处理手段来解决现存的问题,因此,这些现状严重影响了装配式模块化建筑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装配式建造方式的上述相关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装配式模壳集成建造的方法及其空间结构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装配式模壳集成建造的方法,包括:
S1.提供适应建筑空间的六面的方形的龙骨框架体系;
S2.在所述的龙骨框架的至少一个外侧上设置模板,以致形成模壳;
S3.以所述的模壳为结构件,现浇混凝土,以致形成空间结构体。
进一步地,步骤S2具体是:在所述的龙骨框架的多个外侧上设置模板,以致形成模壳,所述的多个外侧包括:用于承重墙的第一外侧面、用于楼层板的第二外侧面、用于地板的外侧面。
进一步地,步骤S3,具体是:在生产场地预制好模壳,施工现场安装模壳,以所述的模壳为结构件,在所述的第一外侧面依次设置钢筋及建筑模板,在所述的建筑模板及第一外侧面的模板间现浇混凝土,撤除所述的建筑模板浇筑出承重墙;在所述的第二外侧面上铺设平面式的钢网,在所述的钢网上现浇混凝土,以致形成楼层板;在地板的模板对应的龙骨框架上浇注混凝土,以致形成地板;在非承重外墙的模板外侧设置预制的非承重墙;在内隔墙的模板外侧设置内隔墙;将延伸出的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的钢筋通过混凝土浇注与楼层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侧面的模板外侧设有多个螺孔,所述螺孔与螺杆一端相连接,螺杆另一端连接建筑模板,所述螺杆用于将所述的第一外侧面的模板与建筑模板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模壳的内侧设置有饰面层,所述的饰面层可覆盖所述的龙骨框架。
进一步地,所述龙骨框架内侧顶部设有多个安装螺孔,所述安装螺孔与吊顶螺杆一端连接,所述吊顶螺杆另一端连接吊顶层。
进一步地,所述龙骨框架中设置机电管线。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装配式模壳集成建造的空间结构体,包括装配式模壳,所述的装配式模壳如上述的施工方法所制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034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