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道淤泥无害固化处理工艺及其混合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01984.3 | 申请日: | 2021-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68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曾志强;曾梓君;谢荣锋;陈华芳;黄泳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南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B01F27/95;B01F27/191;B01F27/05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道勤知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39 | 代理人: | 何兵;吕诗 |
地址: | 525000 广东省茂名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淤泥 无害 固化 处理 工艺 及其 混合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淤泥无害固化处理工艺及其混合设备,包括以下步骤:S1:通过抽水机和输泥管将河道中的淤泥抽出;S2:通过筛分设备将淤泥中的大块杂物筛出;S3:将筛分后的淤泥放入混合设备内,并在混合设备内放入固化剂;S4:通过混合设备对淤泥和固化剂进行充分的搅拌混合,对淤泥进行固化处理,本发明可随时根据需要调节搅拌叶片与淤泥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后期淤泥的粘稠度过高导致搅拌叶片无法充分的对淤泥进行搅拌混合,本发明可大大加快对淤泥的混合效果和混合效率,便于使用,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淤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河道淤泥无害固化处理工艺及其混合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河道淤泥淤积日趋严重,淤泥是一种天然含水量大于流性界限,孔隙比大于1.5的软土,由于各项工程的土壤需求量较大,人们对淤泥进行固化处理以满足不同工程的土壤需求。
一般的淤泥固化处理方式是将淤泥摊开,然后利用太阳光和风对淤泥进行风干,但是这种固化方式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非常不方便。
针对上述问题,现在设计一种河道淤泥无害固化处理工艺及其混合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淤泥无害固化处理工艺及其混合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河道淤泥无害固化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抽水机和输泥管将河道中的淤泥抽出;
S2:通过筛分设备将淤泥中的大块杂物筛出;
S3:将筛分后的淤泥放入混合设备内,并在混合设备内放入固化剂;
S4:通过混合设备对淤泥和固化剂进行充分的搅拌混合,对淤泥进行固化处理。
一种河道淤泥无害固化处理工艺中的混合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料口、出料口和支腿,所述壳体内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上端与设在壳体上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上设有若干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的上下两端对称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均滑动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内均滑动连接有固定板;
所述固定板内均设有空槽,所述空槽内均设有剪叉杆,所述搅拌叶片内靠近转轴的一侧设有与两个凹槽相通的通槽,所述通槽内滑动连接有配合块,所述配合块的两侧对称设有第三铰接座,所述第三铰接座与剪叉杆的一端其中一侧转动连接,所述凹槽远离配合块的一侧设有与剪叉杆一端另一侧转动连接的第一铰接座,所述空槽内设有与第一铰接座相对应的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二铰接座与剪叉杆另一端其中一侧转动连接,所述空槽内设有与通槽相对应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滑动连接有与剪叉杆另一端另一侧转动连接的限位块;
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带动若干配合块同时移动的传动组件。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通槽内的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均与配合块螺纹连接,所述转轴内均设有与螺纹杆末端连接的第二锥齿轮,所述转轴内转动连接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上设有与若干第二锥齿轮相啮合的第一锥齿轮;
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带动旋转杆转动的驱动组件。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在转轴上端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设有与旋转杆上端连接的第一齿轮,所述放置槽内转动连接有与第一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转轴上套设有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的内齿环,所述内齿环上套设有固定环,所述转轴上设有两个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分别位于固定环的上下两端,所述限位板不与固定环相接触,所述固定环的上下两端对称设有第一环形槽,两个所述限位板靠近固定环的一侧均设有与第一环形槽相对应的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内均滑动连接有若干与第一环形槽滑动连接的滚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南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南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019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