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铅铋堆沉浸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00944.7 | 申请日: | 2021-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4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 发明(设计)人: | 郭超;邓坚;严明宇;黄代顺;王啸宇;隋海明;孙伟;陈仕龙;李沛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G21C15/12 | 分类号: | G21C15/12;G21C15/18 |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陈丽丽 |
| 地址: | 610213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铅铋堆 沉浸 能动 余热 排出 系统 方法 | ||
1.一种铅铋堆沉浸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反应堆容器(1)、堆芯(2)、蒸汽发生器(3)、热池(4)、冷池(5)、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6)和空气冷却器(7);
堆芯(2)与蒸汽发生器(3)均位于反应堆容器(1)内,蒸汽发生器(3)相对于堆芯(2)设置于较高位置;热池(4)位于堆芯(2)和蒸汽发生器(3)的上部区域,冷池(5)位于堆芯(2)和蒸汽发生器(3)的下部区域;堆芯(2)通过堆芯出口与热池(4)连接,蒸汽发生器(3)通过蒸汽发生器入口与热池(4)连接,堆芯(2)通过堆芯入口与冷池(5)连接,蒸汽发生器(3)通过蒸汽发生器出口与冷池(5)连接;
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6)位于反应堆容器(1)内,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6)相对于蒸汽发生器(3)设置于较高位置,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6)的一次侧进出口与热池(4)连接;
空气冷却器(7)位于反应堆容器(1)的上方,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6)的二次侧进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空气冷却器(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铅铋堆沉浸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6)、空气冷却器(7)和连接管路形成中间回路,所述中间回路为导出余热的封闭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铅铋堆沉浸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6)位于热池(4)的自由液面(8)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铅铋堆沉浸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回路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在事故工况下自动开启,建立中间回路自然循环。
5.一种采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铅铋堆沉浸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余热排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反应堆一回路自然循环,将堆芯余热从堆芯(2)传入到热池(4);
步骤2、通过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6)将热池(4)内的余热传递至中间回路;
步骤3、建立稳定的中间回路自然循环,将堆芯余热传递至外部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铅铋堆沉浸式非能动余热排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为:在事故工况下,一回路中堆芯(2)和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6)之间建立温差,形成一回路自然循环,将堆芯余热从堆芯(2)导出到热池(4)。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铅铋堆沉浸式非能动余热排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为:在事故工况下,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6)与空气冷却器(7)之间建立温差,形成中间回路自然循环,将热池(4)内的余热传递至中间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铅铋堆沉浸式非能动余热排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具体为:打开空气冷却器(7)的风门,冷空气与中间回路的冷却剂在空气冷却器(7)中进行对流换热,使中间回路建立稳定的自然循环,将中间回路冷却剂的热量传递给外部空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0094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