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声呐监测机器人用运动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00628.X | 申请日: | 2021-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32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秦洪德;朱仲本;盛明伟;邓忠超;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35/00 | 分类号: | B63B35/00;B63B43/14;G01S7/521 |
代理公司: | 北京启知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9 | 代理人: | 孙薇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声呐 监测 机器人 运动 平台 | ||
本发明属于声呐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动平台。一种声呐监测机器人用运动平台,包括:平台主体,其顶端盖设有顶罩,平台主体的底端设置有调节杆组,且调节杆组用于带动设置在其底端的声呐探测头上下移动,平台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操控整个运动平台的基板和用于对整个运动平台供电的蓄电池;至少三组罩板,其翻转式装配到平台主体的底端;其技术要点为,在平台主体的底端设置调节杆组,利用充气泵对伸缩囊充气即可改变主杆体和底杆体之间的间距,可根据具体的工作要求,实现调节声呐探测头使用深度的处理;使用充气泵对折叠囊进行充气,使得各个漂浮组件均保持展开状态,增大了整个平台与水面的接触面,避免整个平台发生侧翻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声呐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动平台。
背景技术
声呐探测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广泛用于鱼雷制导、水雷引信,以及鱼群探测、海洋石油勘探、船舶导航、水下作业、水文测量和海底地质地貌的勘测等;在进行水下监测处理时,还会使用到声呐监测机器人,其装配的声呐探测头可对水下的声波进行探测和监测处理。然而现有使用的声呐监测设备在具体使用时会出现如下技术问题:一是,传统声呐监测设备的探测头无法进行上下自由调节,从而导致整个机器人使用不够灵活;二是,安装到水面上的声呐监测机器人在使用时容易受到水浪或是海浪的影响,整个平台稳定性不足,容易发生侧翻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声呐监测设备无法进行灵活调节以及在水面上使用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声呐监测机器人用运动平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声呐监测机器人用运动平台,包括:
平台主体,其顶端盖设有顶罩,所述平台主体的底端设置有调节杆组,且调节杆组用于带动设置在其底端的声呐探测头上下移动,所述平台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操控整个运动平台的基板和用于对整个运动平台供电的蓄电池。
至少三组罩板,其翻转式装配到平台主体的底端,并可盖装到调节杆组的外表面,所述罩板底端的两侧均装配有漂浮组件,该漂浮组件包含可偏转的转板、焊接于罩板表面的槽板以及用于连接转板和槽板的折叠囊。
充气泵,其安装到平台主体的内部,且充气泵的出气口端装配有与罩板数量相同的四通阀门和一组电磁阀,所述四通阀门与相邻两组的折叠囊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顶罩的截面呈半球形,且顶罩与平台主体的顶端螺旋式连接,并在顶罩与平台主体的连接端位置处装配用于防水的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顶罩的顶端嵌入式安装有无线收发端,且无线收发端与基板之间通过设置排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杆组包含主杆体、底杆体以及焊接在底杆体顶端的插杆,所述插杆可插装到主杆体底端预设的插槽中,并通过设置弹性件与插槽内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主杆体与底杆体之间设置有伸缩囊,且伸缩囊套装到插杆的外表面,所述电磁阀通过设置软管与伸缩囊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罩板的截面呈弧形,且罩板的上表面铺设有柔性的太阳能板,该太阳能板与蓄电池之间通过设置整流器连接,且整流器装配到蓄电池表面。
进一步的,位于同一组所述罩板上的两组转板一端均通过转轴与罩板连接,并在转轴的表面装配扭转件,另一端可相互紧贴,所述转轴可偏转的角度为0-195°。
进一步的,所述槽板焊接到罩板的表面,对应的所述折叠囊可收装到槽板内,所述转板的外表面电镀有磁吸层,且转板可与对应的槽板磁吸式连接。
进一步的,单个所述四通阀门的任意两个出口端与同一罩板上的两组折叠囊通过气管连接,另外两个出口端分别与充气泵的出气口和外界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006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温金枪鱼船上冻结前的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无氧铜毛细管及其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