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材料复合防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00427.X | 申请日: | 2021-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4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刘其斌;邓磊;吴琳;袁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科之杰新材料集团(贵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11/27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谭春艳 |
地址: | 550000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材料 复合 防水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材料复合防水剂及其制备方法,防水剂包括重量百分比的以下组分: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3‑12%、固化剂0.9‑1.7%、乳化剂4‑8%、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4‑1.15%和水泥55‑68%,余量为水;防水剂的制备方法如下:按上述比例称取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硅酸四乙脂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加入搅拌容器中,快速搅拌1‑2分钟,形成透明胶状物后静置1‑3分钟;称取水、司盘80和水泥加入到另一搅拌容器中,快速搅拌1‑3分钟;在后面的搅拌容器中加入前面制得透明胶状物,继续搅拌1‑2分钟。本发明公开的防水剂防水效果好、性质稳定、使用寿命长;防水剂的制备方法简单、操作容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防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材料复合防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材料是应用于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的各种材料。目前建筑材料都具有向特定功能化发展的趋势,比如防水、防火、保温、隔热、隔音建筑材料。由于建筑材料在与水接触后耐水性、耐腐蚀性和力学性能都会变差,所以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必须使用防水型外加剂对建筑材料进行防水处理。在防水建筑材料中,使用的防水剂大多只是简单喷涂或浸渍到建筑材料表面,难以达到内外均防水的效果,并且建材表面一经破坏,防水功能就会失效,同时防水剂的成本高、使用寿命短,施工复杂,难以均匀分散到建筑材料中。因此针对现有防水剂的缺点,开发一种成本低、效益高、耐腐蚀、绿色高效的建筑材料防水剂,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和研究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材料复合防水剂,该防水剂成本低、效益高、耐腐蚀、绿色高效,能均匀分散到建筑材料中,使建材表面及内部都具有优异的防水性,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材料复合防水剂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建筑材料复合防水剂,包括重量百分比的以下组分: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3-12%、固化剂0.9-1.7%、乳化剂4-8%、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4-1.15%和水泥55-68%,余量为水。
该防水剂在建筑材料中的掺量为0.2-4%,能使建筑材料达到最优的防水效果。
优选的,所述固化剂为硅酸四乙脂,所述乳化剂为司盘80,所述水为自来水。
本发明以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水泥为主要成分,并添加硅酸四乙脂、司盘80、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制备得到一种具备防水功能的复合外加剂。水泥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不仅具有很高的强度,而且能够提供大量参与反应的羟基基团。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交联反应,硅酸四乙脂在碱性环境下部分水解为硅醇,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羟基和硅醇可以与水泥表面的大量羟基发生反应,反应后大量存在于表面的甲基可以有效覆盖羟基,甲基具有疏水性。同时聚二甲基硅氧烷在搅拌和司盘80的分散作用下可以均匀分散到建筑材料中,使建材表面及内部都具有优异的防水性。
优选的,该防水剂由重量百分比的以下组分组成: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4%、硅酸四乙脂0.9%、司盘80 7.2%、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4%、水泥55%,余量为水。
优选的,该防水剂由重量百分比的以下组分组成: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6%、硅酸四乙脂1.2%、司盘80 6.3%、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6%、水泥58%,余量为水。
优选的,该防水剂由重量百分比的以下组分组成: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8%、硅酸四乙脂1.45%、司盘80 5.6%、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8%、水泥60%,余量为水。
优选的,该防水剂由重量百分比的以下组分组成: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10%、硅酸四乙脂1.62%、司盘80 4.8%、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95%、水泥65%,余量为水。
优选的,该防水剂由重量百分比的以下组分组成: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12%、硅酸四乙脂1.6%、司盘80 4.1%、二月桂酸二丁基锡1.15%、水泥68%,余量为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科之杰新材料集团(贵州)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大学;科之杰新材料集团(贵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004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