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浮阀减振原理的弹簧连接式的风力灭火机减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6399.9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31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付琼;张明远;王石;杨兰;佘光宇;孟凡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15/067 | 分类号: | F16F15/067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5008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浮阀减振 原理 弹簧 连接 风力 灭火机 装置 | ||
一种基于浮阀减振原理的弹簧连接式的风力灭火机减振装置。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浮阀减振原理的弹簧连接式的风力灭火机减振装置,包括与发动机壳体连接的金属联结片(1)、具有弹性的弹簧元件(2)、中间金属片(3)、具有弹性的弹簧元件(4)、与把手连接的金属联结片(5)。目前现有手持式风力灭火机把手和发动机壳之间为刚性连接,虽然有加装阻尼垫,但减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把手和发动机之间,改成弹簧连接式的小型浮阀减振装置连接,可有效减弱振动。该浮阀减振装置通过具有弹性的弹簧元件的阻尼作用来减少振动的传递;同时通过中间质量体改变振动波传递路径来达到振动隔离的。与其他被动隔振技术相比,浮阀减振系统更为紧凑,附加质量少且在减少振动波向基础传递和降低空气中声辐射方面优势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森林防火技术领域,主要涉及基于浮阀减振原理的弹簧连接式的风力灭火机减振装置及风力灭火机。
背景技术
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危险性高﹑是全球发生最频繁﹑处置最困难﹑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森林资源安全的最大威胁,甚至可能引发生态灾难和社会危机。
森林防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一项科学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森林防火技术是世界各国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制约因素。
我国的森林火灾扑救仍然以人力手工工具灭火和风力灭火机灭火为主。我国以风力灭火机和人工扑打相结合的灭火方法经济、实用、易操作,适合扑灭地表火、初发火、灌木林火和火场清理工作等。但不足之处主要是风力灭火机振动较大,人机工效不好。
便携式风力灭火机是常用的森林地表火灭火机具,便携式风力灭火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会对操作者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作业者在灭火过程中要承受振动、噪声、重量负荷以及烟热环境的影响。振动通过把手传至操作者的手臂和肩颈,会引起不适,长期暴露在振动下会引起白指病和关节损害,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为保护消防人员身体健康,提高我国森林火灾扑救装备科技水平,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风力灭火机的减振技术。
所述的风力灭火机减振装置利用浮阀减振的原理,能降低风力灭火机工作时传至操作者身体的振动,有效提高森林消防灭火的工作效率,保护操作者的身体健康,对我国森林防火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解决手持式风力灭火机振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利用浮阀减振技术来设计的弹簧连接式的小型浮阀减振装置,来隔绝风力灭火机发动机的振动,使传递到把手的振动减少。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根据手持式风力灭火机的实际结构,汽油发动机的振动,是手持式风力灭火机的主要振动源。目前现有手持式风力灭火机把手和发动机壳之间为刚性连接,虽然有加装阻尼垫,但减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把手和发动机之间,改成弹簧连接式的小型浮阀减振装置连接,可有效减弱振动。
一种基于浮阀减振原理的弹簧连接式的风力灭火机减振装置,包括与发动机壳体连接的金属联结片(1)、具有弹性的弹簧元件(2)、中间金属片(3)、具有弹性的弹簧元件(4)、与把手连接的金属联结片(5)。
该减振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将与发动机壳体(振动源)连接的金属联结片(1)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到弹簧元件(2)上,弹簧元件(2)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到中间金属片(中间质量体)(3)上,再将中间金属片(3)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到弹簧元件(4)上,弹簧元件(4)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到与把手连接的金属联结片(5)上,利用该装置中弹簧元件(2)和(4)的阻尼作用和中间质量体来控制并衰减振动能量,使传递到把手的振动减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浮阀减振装置通过具有弹性的弹簧元件的阻尼作用来减少振动的传递;同时通过中间质量体改变振动波传递路径来达到振动隔离的。与其他被动隔振技术相比,浮阀减振系统更为紧凑,附加质量少且在减少振动波向基础传递和降低空气中声辐射方面优势明显。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未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63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