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微型力矩器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92227.4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52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月;支钞;屈明山;李严军;李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P15/125 | 分类号: | G01P15/125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冯玲玲 |
地址: | 621999***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微型 力矩 石英 加速度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基于微型力矩器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度计包括石英挠性摆片(1),所述石英挠性摆片(1)的上下侧均依次放置有经多极充磁的永磁薄膜(2)、电容极板(3)和硅基线圈(4),从而使得所述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形成为以石英挠性摆片(1)为对称中心、上下两侧对称的推挽式结构,整个加速度计呈扁平形状;
其中,所述电容极板(3)为单侧蒸镀Au金属层的硅片,硅片厚度不小于永磁薄膜(2)的厚度,硅片中心开设镂空部,镂空部径向尺寸大于永磁薄膜径向尺寸;
石英挠性摆片(1)上侧、下侧的电容极板(3)的金属层与石英挠性摆片的摆舌两侧的金属层构成差分电容,检测摆舌运动位置;
所述永磁薄膜(2)分别键合在石英摆片的摆舌两侧构成检测质量块;永磁薄膜(2)和硅基线圈(4)共同构成微型反馈力矩器,为加速度计提供电磁反馈力矩;
所述永磁薄膜(2)包括若干充磁单元,相邻充磁单元的N极和S极交替排列;所述硅基线圈(4)为内嵌金属导线的硅片;所述硅基线圈(4)包含若干绕制单元,且绕制单元与永磁薄膜(2)的充磁单元一一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型力矩器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薄膜(2)为经过多极充磁的NdFeB或SmCo永磁薄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型力矩器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薄膜(2)尺寸为8×8×0.5mm3。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微型力矩器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薄膜(2)包括若干充磁单元,相邻充磁单元的N极和S极交替排列,形成棋盘状永磁薄膜的磁化图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微型力矩器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其特征在于,每个充磁单元的厚度为500μm、径向尺寸为800μ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型力矩器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线圈(4)为内嵌金属导线的硅片,其中金属导线为双层平面螺旋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微型力矩器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线圈(4)包含在硅片上制备的若干绕制单元,且绕制单元与永磁薄膜(2)的充磁单元一一对应,相邻绕制单元的绕线方向呈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排列;每一绕制单元共有8匝线圈,呈双层分布在硅片的上、下两侧,每侧4匝;同一层的绕制线圈呈边长渐变的同心、正方螺旋形状;上、下层之间的线圈由中心点穿通相连。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微型力矩器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微纳加工制备石英挠性摆片(1);
S2.制备多极充磁的永磁薄膜(2);
S3.微纳加工制备电容极板(3);
S4.微纳加工制备硅基线圈(4);
S5.集成石英挠性摆片(1)、永磁薄膜(2)、电容极板(3)和硅基线圈(4),形成基于微型力矩器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微型力矩器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制备多极充磁的永磁薄膜,具体是:
S2.1:采用线切割和研磨工艺将永磁块体材料制备成永磁薄膜;
S2.2:使用充磁机在室温下将永磁薄膜沿平面法向磁化,完成单方向充磁;
S2.3:将磁化后的永磁薄膜在充磁机中调转180°;
S2.4:使用激光发生器,调节激光斑点尺寸,将激光斑点逐一照射在需要反向充磁的永磁薄膜区域上,利用激光局部加热永磁薄膜,完成激光加热区域的反相充磁,而激光未照射/加热区域仍保持S2.2中的充磁方向,实现永磁薄膜的多极充磁。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微型力矩器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4使用微纳加工制备硅基线圈(4),具体是:
S4.1:正面光刻、腐蚀硅片,背面光刻、腐蚀硅片,形成双面带有若干个同心、正方螺旋形状沟槽的硅片;
S4.2:光刻、刻蚀硅片,将硅片双面的同心、正方螺旋形状沟槽的中心处贯通连接;
S4.3:电镀Cu填充硅片露出的沟槽和中心贯通处;
S4.4:研磨硅片,去除表面多余金属Cu,实现硅基线圈(4)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222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凝土自动化喷淋养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无人机的港口设备巡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