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外线升温保暖的经编网布及其生产工艺、鞋面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89950.7 | 申请日: | 2021-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25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许淳甫;陈俊林;许经表;李柳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漳平协龙高新化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21/04 | 分类号: | D04B21/04;D06C11/00;D02G3/44;B32B5/02;B32B5/26;B32B27/02;B32B27/12;B32B27/36;B32B27/34 |
代理公司: | 泉州凡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57 | 代理人: | 马丽萍 |
地址: | 3644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线 升温 保暖 网布 及其 生产工艺 鞋面 | ||
本发明涉及经编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红外线升温保暖的经编网布及其生产工艺、鞋面,该经编网布为单针床高速经编机编织而成,包括表层和里层,其中,所述里层的至少一部分为绒毛区,所述绒毛区为经起毛工艺形成;所述经编网布的外层组织包括经绒平、经斜平、超经斜组织中的任一种,且内层组织为任意编织组织;外层组织的编织纱线包括红外线升温纱线,且红外线升温纱线在面料中的重量占比不低于60%。本发明以单面经编网布为基础,并获得了良好的远红外辐射温升效果,打破了传统的通过增加编织层来获得保暖的传统观念,在保证面料轻薄、透气的基础上,兼具了升温保暖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经编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红外线升温保暖的经编网布及其生产工艺、鞋面。
背景技术
经编织物,指的是针织中利用经纱纵行结圈连成的织物,其具有一定的伸长性和拉伸性,尽管与纬编织物相比其值较低,但是其结构相比纬编织物更具有结构稳定性和挺括性,因此常被用作鞋面等,使得鞋子具有一定的拉伸性、透气性和稳定性,因此大大提高了穿着者的舒适度。经编织物虽然具有好的透气性,但其保暖性不尽如人意。由于线圈之间存在网眼,使得面料的保暖性大大降低,为获得较好的保暖性,目前大多数方式是将面料织造成双层或多层结构。增加面料厚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面料的保暖性,但保暖性增加有限,且过厚的面料不仅面料柔软性降低,且面料的克重增加,当应用至鞋面或者服装时,会降低穿着者的舒适度。
红外线升温纱线,指的是在纤维中添加了远红外放射剂,可到人体内部,引起人体细胞共振而产生温热效应的纤维。含有远红外升温纱线织造的纺织品具有一定的升温保暖作用,但将远红外升温纱线应用于较为轻薄的单面经编织物,尤其是单面经编网布时,其升温保暖效果不十分理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红外线升温保暖的经编网布及生产工艺,通过在单面经编网布中添加红外线保暖纱线,并结合经编组织和后整理工艺,使单面经编网布的升温保暖效果得有效的提升。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红外线升温保暖的经编网布,该经编网布为单针床高速经编机编织而成,包括表层和里层,其中,所述里层的至少一部分为绒毛区,所述绒毛区为经起毛工艺形成;
所述经编网布的外层组织包括经绒平、经斜平、超经斜组织中的任一种,且内层组织为任意编织组织;
外层组织的编织纱线包括保暖型纱线,且保暖型纱线在面料中的重量占比不低于60%;所述保暖型纱线包括红外线升温保暖纱线、中空纱线中的任一种,即该保暖型纱线可以仅为红外线升温保暖纱线,可起到红外升温的效果,也可以仅为中空纱线,起到隔热保暖的效果,也可以是两种纱线均交织在该外层组织中,以起到双重的升温保暖效果。这里的外层组织指的是在经编编织过程中,由前梳编织的编织组织,其在编织后位于后梳编织组织的外层,因此在本专利中称之为外层组织,则由后梳编织的编织组织为内层组织。
进一步的,所述经编网布还包括化纤长丝,其规格为50-300D。
进一步的,所述化纤长丝为涤纶复合丝或锦纶复合丝。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线升温纱线规格为50-300D。
进一步的,所述保暖型纱线为中空纱线,其纱线规格为50-300D。
进一步的,所述经编网布的纵向密度不低于24针/英寸,其横向密度不低于24针/英寸。
进一步的,所述绒毛区的面积与里层面积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绒毛区的面积为里层面积的一部分,所述绒毛区呈规律排列的几何图案。
进一步的,所述绒毛区的面积不低于里层面积的80%。
进一步的,该经编网布的远红外辐射温升不低于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漳平协龙高新化纤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漳平协龙高新化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99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