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支撑体及非充气轮胎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87008.7 | 申请日: | 202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26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徐婷;钟浩龙;孙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季华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B60B9/00 | 分类号: | B60B9/00;B60B9/26;B60C7/00;B60B19/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陈小娟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 充气 轮胎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支撑体及非充气轮胎,该支撑体包括内缓冲层、外缓冲层和多个第一辐板,内缓冲层用于与轮辋套设连接,外缓冲层用于安装胎面,外缓冲层与内缓冲层共轴线,多个第一辐板沿内缓冲层的周向间隔设置于内缓冲层的圆周面上,第一辐板与内缓冲层的连接面沿内缓冲层的轴向倾斜设置,第一辐板背离内缓冲层的一端与外缓冲层连接。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辐板的迎风面以斜切的方式挤压空气,使得被挤压的空气顺着第一辐板的迎风面流动,同时该第一辐板的背风面会形成负压,以引动空气在第一辐板的背面流动,从而提高了空气在相邻两个第一辐板之间的空隙内的流动速度,以提高支撑体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非充气轮胎的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撑体及非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轮胎是车辆接触地面的唯一媒介,其主要功能是支撑整车重量,与车轮一起传递力矩,提供吸振与缓冲作用。随着轮胎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非充气轮胎,非充气轮胎基本不存在爆胎的可能,因此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温度是影响非充气轮胎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非充气轮胎上设置散热结构以提高非充气轮胎的使用寿命很有必要。现有的非充气轮胎上的散热结构,其散热效果有限,例如,有一种散热结构是利用轮辐的弯曲变形泵动空气进行散热,但是轮辐的变形能力有限,且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形能力不同,不能较好的对非充气轮胎进行散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支撑体及非充气轮胎,旨在解决非充气轮胎的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支撑体包括:
内缓冲层,所述内缓冲层用于与轮辋套设连接;
多个第一辐板,多个所述第一辐板沿所述内缓冲层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内缓冲层的圆周面上,所述第一辐板与所述内缓冲层的连接面沿所述内缓冲层的轴向倾斜设置;
外缓冲层,所述外缓冲层与所述内缓冲层共轴线,所述第一辐板背离所述内缓冲层的一端与所述外缓冲层连接,所述外缓冲层与胎面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一辐板沿其与所述内缓冲层的连接端至其与所述外缓冲层的连接端的方向上直线延伸或弧形延伸;和/或
所述第一辐板沿内缓冲层的轴向直线延伸或弧形延伸。
可选地,多个沿所述内缓冲层的周向设置的所述第一辐板形成第一支撑单元,所述内缓冲层、所述外缓冲层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形成所述支撑体,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单元沿所述内缓冲层的轴向拼接于所述内缓冲层与所述外缓冲层之间;或
所述内缓冲层、所述外缓冲层以及多个沿所述内缓冲层的周向设置的所述第一辐板形成第二支撑单元,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单元沿所述内缓冲层的轴向拼接以形成所述支撑体。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单元或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第一辐板对应接触拼接或错位拼接。
可选地,所述内缓冲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辐板之间。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非充气轮胎,该非充气轮胎包括:
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述及的支撑体;
轮辋,所述支撑体的所述内缓冲层套设于所述轮辋上;
胎面,所述胎面套设于所述支撑体的所述外缓冲层,所述轮辋、所述内缓冲层、所述外缓冲层、所述胎面均共轴线。
可选地,所述非充气轮胎还包括:
轮毂;
多个辐条,多个所述辐条沿轮毂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轮毂的圆周面上,所述辐条与所述轮毂的连接面沿所述轮毂的轴向倾斜设置,所述辐条背离所述轮毂的一端与所述轮辋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季华实验室,未经季华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70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身结构以及汽车
- 下一篇:一种基于RPA技术的营销稽查机器人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