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考虑结构振动的船用凸轮-挺柱副弹流润滑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83267.2 | 申请日: | 202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31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华德良;史修江;孙文;冯彦;邱卓一;李仁泽;卢熙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L1/04 | 分类号: | F01L1/04;F01L1/14;F01L1/46;F01M9/10;G06F30/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考虑 结构 振动 凸轮 挺柱副弹流 润滑 分析 方法 | ||
1.一种考虑结构振动的船用凸轮-挺柱副弹流润滑分析方法,其特征是:
(1)建立配气机构单质量动力学模型,将挺柱、摇臂及气阀简化为集中质量,推导动力学微分方程,考虑初始弹簧力及燃气作用力,并利用龙格-库塔法对方程进行求解,得到配气机构零部件动力学特性,包括气阀、挺柱速度;
(2)建立凸轮-挺柱接触分析模型,求解运行过程中波动的接触载荷,考虑结构振动优化接触载荷方程,获取接触微区内工况变化情况,包括卷吸速度、曲率半径,为后续弹流润滑分析提供基础;
(3)建立凸轮-挺柱副弹流润滑分析模型,并耦合获取的波动接触载荷,分析波动载荷下油膜状态,包括油膜压力、油膜厚度,为配气机构弹流润滑分析提供新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考虑结构振动的船用凸轮-挺柱副弹流润滑分析方法,其特征是:建立单质量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为:
将配气机构简化为单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用一个集中质量的运动来描述气门的运动,将推杆假设为一个无质量的弹簧,推杆以后的零部件的质量经转化集中到气门端一侧;
假设弹簧是安放在推杆位置上,则推杆质量有一半转换到气门端系统质量M上,设推杆本身质量为M1,其转换质量为m1,在配气系统运动时,摇臂在推杆端的运动速度为vT,摇臂在气门端的运动速度为vG,推杆在气门端的转换质量m1为:
由于因此
假设摇臂的转动惯量为I,气阀到摇臂轴中心的距离为l,则摇臂转换到气门端系统质量M上的质量m2为:
转动惯量I通过实测求得,气门弹簧的一端随气门运动,另一端是固定的,它的质量mV只有1/3转换到M上,由此得
添加阻尼元件和气门座参数,得单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将配气机构简化为单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后,利用集中质量M的运动来描述气门的运动,M的一端通过刚度为KS的气门弹簧与气缸盖相连,另一端连接一个假设刚度KT的弹簧,此时弹簧上端直接由凸轮驱动,且其运动规律已知:
x=x(α)=k·h(α)-δ;
k为摇臂比,δ为气门间隙,h(α)为挺柱升程函数,x(α)是把配气机构当做完全刚性时的气门升程函数;
集中质量M的位移y依赖于凸轮转角的表达式y=y(α),建立y=y(α)所满足的微分方程及其初始条件;
假设作用在集中质量M上的外力总和为F,则
式中,M为集中质量,ω为凸轮角速度;
外力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配气机构的弹性恢复力KT·J,其中
气门弹簧弹性力-KS·y(α);
气门弹簧预紧力-F0;
气缸内燃气对气门的作用力-Fg(α),针对燃气作用力Fg(α),设气缸内气体压力为P,气门背面气道的压力为P0,气门底盘面积为A1,半径为r1,气门背部受到P0作用的面积为A2,则
Fg(α)=A1·P(α)-A2P0;
针对气阀结构,将气阀头简化为一个圆台,其中r2表示气阀杆半径,气阀头部倾角为30°,则
A1=π·r12;
已知气阀结构,便可求得气阀所受燃气作用力的大小;
内阻尼力CS·ω·Jv,其中
外阻尼力
将以上各力总和带入F,可得到
为了得到确定的气门升程函数y,补充给出以下两个初始条件,即在对应于气门开始打开瞬间α=α0,有
配气机构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各部件之间可能发生脱离,需根据各部分的接触状态相应改变动力学方程的系数,定义当量压缩量为z(α)=x(α)-y(α),则当z(α)≤0时,表明当量凸轮与气门已脱离接触;
此时初始条件改为:
式中:α0为气门开启时的凸轮轴转角;
对于内阻尼CS,采用公式:
当摇臂与气门接触时,配气机构受压缩产生变形,逐渐克服气门弹簧预紧力,当配气机构弹性变形力、内阻尼力的合力与气门弹簧预紧力大小相等时,气门开始运动,将配气机构弹性变形力、内阻尼力的合力F与气门弹簧预紧力F0大小相等时作为气门运动的始点;
每经过步长计算一次配气机构弹性变形力、内阻尼力的合力F:
当出现时,开始求解;
对于高速或高柔度的内燃机配气机构,考虑到其弹性变形,利用单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来计算凸轮与挺柱间的作用力F,将气门与挺柱分开考虑,把动力学模型建在凸轮端,即此时凸轮驱动质量m,为挺柱质量加上半个推杆质量;
凸轮所受到的力就包括:
气门弹簧预紧力F0,2燃气压力Fg,质量m的惯性力FN,
此时其中M2为挺柱质量;
配气机构弹性恢复力FC,换算到挺柱端为k2·KS,换算到挺柱端为z(α)/k,故弹性恢复力为
阻尼力Fb,若在气门端测得的阻尼系数为CS,取阻尼力为
综合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考虑结构振动的船用凸轮-挺柱副弹流润滑分析方法,其特征是:建立凸轮-挺柱副运动学分析模型;
求得两表面,即凸轮表面速度和挺柱表面速度为:
式中,ua为凸轮表面速度;ub为挺柱表面速度;ω为凸轮角速度;R为凸轮综合曲率半径;h″α为几何加速度;
两表面间卷吸速度为:
u=(u1+u2)/2
建立凸轮-挺柱副线接触等效模型,将其简化为圆柱对平面的线接触几何结构,其中凸轮综合曲率半径R计算公式为:
R=R0+hα+h″α
式中,R为凸轮综合曲率半径;R0为凸轮基圆半径;hα为挺柱升程运动规律;
接触应力为:
接触宽度为:
式中,p0为凸轮-挺柱间接触应力;b为凸轮-挺柱间接触半宽;E'为材料当量弹性模量;B0为凸轮宽度;
对于接触区的当量弹性模量E':
式中,E1、E2为相应材料的弹性模量;μ1、μ2为相应材料的泊松比;
在凸轮-挺柱运行过程中,对广义雷诺方程进行化简,得到其瞬态条件下线接触雷诺方程为:
式中,p为油膜压力分布;h为油膜厚度分布;η为润滑油粘度;ρ为润滑油密度;u为两表面的卷吸速度;
求解雷诺方程所需边界条件为:
式中,xin和xout为计算域的入口坐标和出口坐标,b为接触半宽;
考虑弹性变形的光滑表面线接触润滑膜膜厚方程为:
式中,h0为初始膜厚,v(x,y,t)是弹性变形项;
在整个润滑膜范围内,将压力p积分得到的润滑膜承载量与凸轮-挺柱间单位长度上的接触载荷相平衡:
式中,wload为动力学分析中计算得到载荷;
进行润滑状态分析时,采用Roelands压力-粘度公式和Dowson-Higginson压力-密度公式:
式中,α为润滑油粘压系数,η0为润滑油的环境粘度;
式中,ρ0为常压下的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326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