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玉米青枯病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80348.7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8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徐晓辉;路兴波;孙红炜;李凡;杨淑珂;郝超峰;任凤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A01G22/20;A01G7/06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孙维傲 |
地址: | 25013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玉米 青枯病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玉米青枯病的方法。通过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定苗和吐丝期)施用哈茨木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能有效抑制镰孢菌和腐霉菌。先施用哈茨木霉菌,再施用枯草芽孢杆菌的方法能进一步降低镰孢菌和腐霉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采用上述新方法,可以实现玉米青枯病的防治,这种方法不仅实用性强、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防效好,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玉米青枯病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玉米青枯病也被称为茎基腐病、茎腐病、根腐病、晚枯病等,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正常年份发病率维持在10~20%,多雨年份发病率可达50%以上。不同地区的玉米青枯病病原组成不尽相同,总体来看,各地玉米青枯病病原多由镰孢菌和腐霉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导致。近年来,由于推广玉米品种单一、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革等原因,玉米青枯病的危害面积不断扩大,已经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根据显症类型,玉米青枯病可分为青枯型和黄枯型两种。玉米青枯病多在玉米灌浆末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和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此阶段正是玉米果穗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青枯病的发生严重破坏了植株从土壤中获得水分和营养的能力,造成植株营养代谢失调,糖类物质无法向果穗中转移,从而导致产量损失。在青枯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植株发生倒伏,造成果穗发生穗腐和收获困难,加重了产量损失。
由于玉米青枯病是一种病原种类多样化的典型土传病害,其发病情况与玉米品种抗性、田间管理措施、气候条件等关系密切,在防治上难度大,至今没有特别理想的防治方法。
发明人研究发现,现有防治玉米青枯病的方法使用化学农药试剂容易对环境、人体造成伤害,采用生物防治法改善作用有效。发明人还发现,在同一时期施用不同生物菌种或成分容易发生拮抗作用,无法兼顾治理青枯病和提高产量两个效果,甚至还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发明内容
为了抑制青枯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玉米青枯病的方法,具体为一种生防菌哈茨木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联用的玉米青枯病防治方法。本发明创新点之一在于通过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定苗和吐丝期)施用哈茨木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能有效抑制玉米青枯病主要致病菌镰孢菌和腐霉菌。创新点之二在于,先施用哈茨木霉菌,再施用枯草芽孢杆菌的方法能进一步降低玉米青枯病主要致病菌镰孢菌和腐霉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采用上述新方法,可以实现玉米青枯病的防治,这种方法不仅实用性强、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防效好,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具体地,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防治玉米青枯病的方法,包括:玉米生长过程中,在定苗后施用哈茨木霉菌,吐丝期先施用哈茨木霉菌制剂,再施用枯草芽孢杆菌。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防治玉米青枯病的方法获得的玉米农产品。
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相对于传统种植玉米的方法,本发明首次联用哈茨木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玉米青枯病,20穗平均产量2.37kg,增产率11.90%。
2)生防菌联用不仅考虑生防菌与待治理病菌的相互作用,还要考虑不同生防菌之间是否存在拮抗、消减作用,也要考虑不同种类生防菌施用顺序和时机。实验研究发现,当哈茨木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联用时,施加时间和顺序极为重要,当且仅当在定苗后使用哈茨木霉菌灌根,吐丝期先使用哈茨木霉菌制剂,再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的方式,才能对玉米青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03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