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筒形自然通风采光一体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80310.X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6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洋;杜松;张县云;李金桃;杨雅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7/00 | 分类号: | F24F7/00;F24F13/08;F21S11/00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周黎亚 |
地址: | 550000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然通风 采光 一体化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筒形自然通风采光一体化装置,包括透光罩、集热环、通风筒、导光筒,所述透光罩与集热环外周连接,集热环内周与导光筒上端连接,导光筒上端设有采光器,导光筒下端设有漫射器,导光筒设于通风筒内,通风筒下端与导光筒下端之间形成吸风口,通风筒上端与集热环之间形成排风口。本发明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并且实现通风与采光一体化,无需消耗能源,维护管理成本低;通过采光器和导光筒进行采光,通过集热环的光热转化和透光罩的温室作用,对空气加热,使导光筒与通风筒之间的腔体形成热压通风,无需依赖机械设备,节约了能源,且大大减小了故障的几率,维护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通风采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筒形自然通风采光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城镇地区的大进深建筑物越来越多,例如地下室、车库等,该类空间普遍存在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差的问题。在通风和照明方面,普遍依赖于机械通风设备和人造光源,不仅消耗大量的电能,而且需要较高的维护管理成本。
公开号为CN205399941U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建筑通风采光照明装置,该装置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中设有导光筒通道,外筒中设有气流通道,外筒下部设有通风机以驱使气流沿气流通道流动,内筒体上方设有采光罩,内筒体底部设有漫射器。该装置通风仍然需要对通风机通电,能源消耗较大,而通风机故障率较大,当出现故障时其通风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筒形自然通风采光一体化装置。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筒形自然通风采光一体化装置,包括透光罩、集热环、通风筒、导光筒,所述透光罩与集热环外周连接,集热环内周与导光筒上端连接,导光筒上端设有采光器,导光筒下端设有漫射器,导光筒设于通风筒内,通风筒下端与导光筒下端之间形成吸风口,通风筒上端与集热环之间形成排风口。
所述排风口处设有环形的导流片。
所述导流片有多个,多个导流片之间通过肋条或肋板互相连接成导流组件,导流组件下端与通风筒连接,导流组件上端与集热环通过肋板或肋条连接。
所述吸风口处设有导流格栅。
所述通风筒与导光筒之间设有连接肋壁。
所述连接肋壁为纵向板件。
所述连接肋壁有四块,四块连接肋壁沿周向均布。
所述导光筒上端为渐扩结构。
所述导光筒与通风筒同轴设置。
所述透光罩为半球形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并且实现通风与采光一体化,无需消耗能源,维护管理成本低;通过采光器和导光筒进行采光,通过集热环的光热转化和透光罩的温室作用,对空气加热,使导光筒与通风筒之间的腔体形成热压通风,无需依赖机械设备,节约了能源,且大大减小了故障的几率,维护成本低。透光罩和集热环兼具挡雨的作用,防止了雨水侵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中:1-透光罩;2-采光器;3-集热环;4-通风筒;5-导光筒;6-漫射器;7-导流片;8-导流格栅;9-连接肋壁;10-建筑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03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过通信追踪定位的系统及其移动终端
- 下一篇:一种接触器通断检测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