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步入式高原环境模拟实验舱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4687.4 | 申请日: | 202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77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李立辉;田波;权磊;李思李;侯荣国;何哲;张盼盼;谢晋德;刘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L1/02 | 分类号: | B01L1/02;A61M16/00;A61M16/06;A63B22/02;E04H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步入 高原 环境模拟 实验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步入式高原环境模拟实验舱,包括舱体和模拟单元,模拟单元能够控制舱体内的气压、气体含量、紫外线强度和温湿度,以实现“气压‑温度‑湿度‑光线‑气体”多因素模拟调控;舱体空间可供科研人员步入式开展工作,舱体内还设置有辅助车,辅助车可滑动地设置于舱体内,辅助车包括车体、急救盒,车体为中空结构,车体的内腔中设置有氧气瓶,氧气瓶连接有氧气面罩,辅助车还设置有急救盒,使研究人员的身体不适能够及时得到缓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拟测试实验设备及其周边配套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步入式高原环境模拟实验舱。
背景技术
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的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中低纬度(北纬26°00′~39°47′)平均海拔3500m以上产生了独有的低气压、低湿度、大温差等环境特点,对筑路材料特别是对混凝土制作成型、施工性能、耐久性能和服役性能产生深远影响,。
科学实验是解决工程问题的重要手段,野外实验自然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和季节性,一旦错过影响研发进度。与野外自然环境相比,高原环境综合模拟实验室不受季节、地区、时空的限制,为科研人员摆脱自然规律约束,可按照既定目标去模拟各种理想环境,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到动态,实现多因素耦合模拟;同时,实验环境可精准重复、再现,为工程结构寿命预测和加速实验提供条件。虽然,目前报道一些高原气候环境的模拟设备,但大多存在设备简陋、空间小(非步入式)、模拟参数单一、调控精度低等问题,难以全面有效地模拟高原全气候环境,以至于各家模拟实验结果不统一,其可靠性也有待商榷,如何实现步入式“气压-温度-湿度-光线-气体”多因素耦合模拟成为高原环境模拟实验舱的技术关键。
此外,一些研究人员进入模拟装置后可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如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但是现有技术中高原环境模拟装置虽然能够监测研究人员的心跳等情况,但是没有设置救治设施。
因此,如何改变现有技术中,高原环境模拟装置救治设施不完善的现状,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步入式高原环境模拟实验舱,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实现“气压-温度-湿度-光线-气体”多因素耦合模拟,并提高步入式高原环境模拟实验舱的安全系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步入式高原环境模拟实验舱,包括舱体和模拟单元,所述模拟单元与所述舱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模拟单元能够控制所述舱体内的气压、气体含量和温湿度,所述模拟单元包括气压控制元件、气体监测元件、气体控制元件、温湿度控制元件和紫外线灯;
所述舱体连接有舱门,所述舱门的一侧与所述舱体铰接相连,所述舱体与所述舱门之间设置锁扣,所述锁扣位于所述舱体和所述舱门的铰接侧的相对的一侧,所述舱门与所述舱体之间设置密封垫圈;所述气压控制元件与所述舱体相连通,所述气体监测元件与所述所述紫外线灯设置于所述舱体内,所述气体控制元件与所述舱体相连通;
所述舱体内设置有辅助车,所述辅助车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舱体内,所述辅助车包括车体、急救盒,所述车体能够支撑研究人员,所述车体为中空结构,所述车体的内腔中设置有氧气瓶,所述氧气瓶连接有氧气面罩,所述急救盒可滑动地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车体的顶部还设置加热垫,所述加热垫内设置有加热元件;
所述舱体设置有连通窗和观察窗,所述连通窗和所述观察窗均设置于所述舱体的侧壁上,所述观察窗由透明材质制成,所述舱体利用所述连通窗与外部环境相连通,所述连通窗具有挡板,所述挡板能够封堵所述连通窗。
优选地,所述温湿度控制元件能够控制所述舱体内的温湿度;所述气体监测元件包括氮气监测器、氧气监测器、二氧化碳检测器,所述气体控制元件与外部气源相连通,所述气体控制元件能够向所述舱体内输送或抽取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46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