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协同催化制氢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2802.4 | 申请日: | 202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4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杜学森;李志;沈小强;李为;陶亚琴;杨仲卿;冉景煜;蒲舸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K3/04 | 分类号: | C10K3/04;B01J19/0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韩雪 |
地址: | 4000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温 等离子体 反应器 协同 催化 装置 方法 | ||
1.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体(19)、接地电极(22)和放电电极(17);所述接地电极(22)位于反应体(19)的一侧,放电电极(17)位于反应体(19)的另一侧;所述放电电极(17)和反应体(19)之间设有反应间隙;所述反应间隙放置有催化剂(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体(19)包围在放电电极(17)外侧;所述接地电极(22)包围在反应体(19)的外表面;所述反应体(19)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位于放电电极(17)和反应体(19)之间的反应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体(19)为管状,且反应体(19)两端通过密封盖(18)密封;所述放电电极(17)为柱状,且放电电极(17)沿着反应体(19)轴向方向设置,并贯穿两端的密封盖(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间隙尺寸为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21)通过固定部件(20)固定在反应间隙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21)包括过渡金属和氧化物前驱体;所述过渡金属包括Cu、Fe、Ni、Co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氧化物前驱体包括CeO2、Al2O3、TiO2、ZrO、ZnO、SiO2中的至少一种。
7.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3)、配气装置(1)和高压电源装置(4);所述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3)采用如权利要求1~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3);所述配气装置(1)用于向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3)的反应间隙输入混合气体;所述高压电源装置(4)用于在接地电极(22)和放电电极(17)之间产生激发低温等离子体的放电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温装置(2)和气体检测装置(5);所述测温装置(2)用于测量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放电区域的温度;所述气体检测装置(5)用于检测混合气体经过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3)反应后的气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包括一氧化碳、水蒸气和载气;所述载气包括空气、氩气、氮气、氦气中的一种或多种。
10.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制氢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制氢装置;具体步骤如下:开启高压电源装置(4);高压电源装置(4)在接地电极(22)和放电电极(17)之间产生放电区域;配气装置(1)向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的反应间隙输入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经过放电区域产生低温等离子体;混合气体在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21)的协同作用下产生氢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280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