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硅锰碳合金球及其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0049.5 | 申请日: | 202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1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童振兰;吴大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县天海耐火炉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00 | 分类号: | C21C7/00 |
代理公司: | 湖南楚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68 | 代理人: | 梁琴琴 |
地址: | 2411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硅锰碳 合金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硅锰碳合金球及其制备工艺,成分和组成比分别为:硅粉13%‑17%、锰粉50%‑58%、碳粉10%‑15%和石墨粉25%‑35%,磷0.1%‑0.25%,硫:0.05%‑0.1%。发明通过将硅粉、锰粉和碳粉在石墨粉的掺杂下进行搅拌混合,在通过压塑成型合金球,从而在使用的时候碳含量更为的均匀,同时更为容易补碳、补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钢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硅锰碳合金球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炼钢转炉冶炼中、高碳钢时,一般都采用在出钢过程中随钢流或在包底加入合金和增碳剂来完成增碳及脱氧合金化任务。这种方法带来多种弊端,首先由于增碳剂是粒状,增碳剂粒度大时,漂浮在钢液面上,碳的回收率低,一般为80-90%,粒度小时,又易氧化,增碳不稳定,且加入量较大,成本较高,恶化了工作条件;
其次粒状增碳剂容易造成钢包内钢液剧烈沸腾热损失大,不利于温度控制;另外增碳剂的杂质含量高,且易吸水会恶化钢材的冷拔性能,难以进行深加工;再者会使钢中碳含量不均匀,造成碳偏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硅锰碳合金球及其制备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由于现有岩石起到作用的氟直接与炉壁上的垢进行反应,但是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氟与炉壁产生反应得到FeF3,从而影响炉体的寿命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硅锰碳合金球及其制备工艺,成分和组成比分别为:硅粉13%-17%、锰粉50%-58%、碳粉10%-15%和石墨粉25%-35%,磷0.1%-0.25%,硫:0.05%-0.1%。
进一步的,各组分为硅粉25%、锰粉35%、碳粉15%和石墨粉25%,磷 0.25%,S:0.05%。
进一步的,包括一下制备步骤:
S1取料:称量对应重量的硅、锰、碳、石墨、磷;
S2研磨:利用研磨装置将硅、锰、碳、硫、磷研磨成细粉;
S3混合:将步骤S2得到的硅粉、锰粉、碳粉、石墨粉、磷粉和硫粉通过搅拌机进行对应的搅拌混合;
S4成型:将步骤S3得到的混合粉末进行喷水,然后在通过冷压成型机压缩成型;
S5烘干:步骤S4成型后的压缩物在通过烘干处理得到产品。
进一步的,步骤4中将硅粉、锰粉、碳粉、石墨粉、磷粉和硫粉的混合物压缩呈类“球状”,该硅锰碳合金球的直径为2cm-6cm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硅锰碳合金球在压缩成型脱模前在通过钻孔机进行对应的打孔处理,从而使得所述硅锰碳合金球呈蜂窝状设置。
进一步的,步骤S2中硅粉、锰粉、碳粉、石墨粉、磷粉和硫粉研磨后的颗粒直径在1mm-3mm之间。
进一步的,步骤S5中的烘干通过气流式烘干,通过将空气进行对应的加热然后在通过风扇进行吹出,由于硅锰碳合金球呈蜂窝状设置,即气流经过孔洞流动实现干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首先通过将硅粉、锰粉和碳粉利用搅拌装置进行搅拌混合,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石墨粉,利用石墨粉来实现润滑,同时也将混合物通过压铸呈球形设置,从而利用球形结构来加大硅锰碳合成材料在炉内均匀设置,是的碳的含量更为的均匀,增大了补碳、补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县天海耐火炉料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县天海耐火炉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00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