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偏移距扫描叠加的近地表速度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68163.4 | 申请日: | 2021-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35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华忠;盛燊;冯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G01V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陆惠中;王永伟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偏移 扫描 叠加 地表 速度 分析 方法 | ||
1.一种分偏移距扫描叠加的近地表速度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基于类/CMP道集,从回转波时距关系出发,通过扫描地表速度、速度梯度和偏移距得到相应的三维数据体;然后,在三维数据体中全局寻优,使初至波相关最大,从而筛选参数,建立初始速度模型;再结合地质实际情况,在三维数据体空间内全局寻优获得最优速度模型参数,最后,输出速度模型,得到可视化界面;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输入类/CMP道集,获取地震数据及观测系统参数;
观测系统参数包括时间采样间隔和空间采样间隔;
步骤2:对类/CMP道集进行扫描升维时,偏移距x与观测系统参数相关联;地表速度v0根据勘探工区的地下介质情况设置参数范围,速度梯度β则根据地下介质的速度变化程度设定在10-4量级;得到偏移距x、地表速度v0和速度梯度β后,进一步获取三维数据体t(x,v0,β);
步骤3:对三维数据体t(x,v0,β)进行全局寻优,由不同的偏移距x、地表速度v0、速度梯度β确定对应的回转波旅行时;在类/CMP道集中根据回转波旅行时取窗函数,得到一段地震记录,对不同的偏移距x,全局寻优地表速度v0和速度梯度β,当不同的偏移距x所得到的初至波相关最大时,定义得到v0(x)和β(x);
步骤4:在取样的偏移距x较小时,由多个类/CMP道集计算得到的v0(x)和β(x)在小偏移距范围内的方差较大,据此,通过设置标准差阈值得到v0和其中,是速度梯度关于偏移距x的函数;
步骤5:建立速度模型和其中,是速度梯度的最大概率密度点,是深度域的速度梯度函数;
步骤6:输出建模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偏移距扫描叠加的近地表速度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假设地下介质横向缓变速或不变速,此时,共炮点道集中的回转波时距曲线和共中心点道集时距曲线近似一致,则将共炮点道集作为类/CMP道集输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偏移距扫描叠加的近地表速度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定义地表速度v0为常量,根据小偏移距范围内的三维数据体筛选v0(x);而当通过最大概率密度确定地表速度v0后,在v0±Δv范围内全局寻优筛选β(x)。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偏移距扫描叠加的近地表速度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在得到v0和后,假设地下介质为匀变速介质,则根据vz=v0(1+β(z))建立速度模型,并计算速度梯度的最大概率密度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偏移距扫描叠加的近地表速度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根据vz=v0(1+β(z))建立速度模型,近似估算回转波最大旅行时所对应的深度,将偏移距域映射到深度域得到深度域的速度梯度函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偏移距扫描叠加的近地表速度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假设地下介质在深度域满足分段均匀变化,由和v0迭代计算x=xi时所对应的回转波旅行时,和该回转波旅行时的穿透深度以及穿透深度所对应的速度。
7.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近地表速度分析方法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816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