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伪薄膜、防伪元件和防伪薄膜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67950.7 | 申请日: | 202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33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管文;陈韦;林旷野;徐斌;韩丽琴;欧阳苏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钞印制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3/02 | 分类号: | G09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汪海屏;尚志峰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伪 薄膜 元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伪薄膜、防伪元件和防伪薄膜的制作方法,其中防伪薄膜包括至少两个结构单元,沿第一方向依次相连,结构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透明层,透明层可透过第一波长范围的电磁波;至少一个阻光层,阻光层可阻隔第二波长范围的电磁波,第二波长范围处于第一波长范围内;至少一个第一信息层,透明层、阻光层和第一信息层沿第二方向进行组合,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阻光层和/或第一信息层在第一方向上间断设置,光线射入防伪薄膜能够根据第一信息层得到防伪信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不同角度观察防伪薄膜可以得到不同的防伪信息,变化特征多样、易于识别、成本较低、便于加工生产,另外,适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场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防伪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伪薄膜、一种防伪元件和一种防伪薄膜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图文的颜色变化、亮度变化、形状变化等动态变化特征一直是防伪领域研究的热点。珠光颜料、光学变色颜料、全息、金属镀膜和液晶光学薄膜等防伪产品主要利用光的干涉或衍射等原理来实现变换观察角度时材料发生变色,进而实现防伪。微透镜技术则利用微透镜阵列和图文的配合实现图文的动态变化。这些防伪技术都要求材料的结构达到纳米级别,要求精细加工,制作成本较高。珠光颜料、光学变色颜料、金属镀膜只能是提供单一的颜色变化特征,无法具备图案或亮度变化,不容易吸引识别者的注意,识别者需要经过专门的提示才能准确快速的识别。全息技术可以实现图案、亮度、颜色的变化,视觉效果十分绚丽,而全息标签更像是一种装饰,不是注重防伪功能。微透视技术实现图纹的变换、位移,易于识别,但制作成本过高,应用方式较窄,只能作为贴标或安全线来使用。
因而,亟需开发一种变化特征多样、易于识别、应用方式多样、成本较低、便于加工生产的新型光变防伪产品以符合市场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伪薄膜。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防伪元件。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防伪薄膜的制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伪薄膜,包括至少两个结构单元,至少两个结构单元沿第一方向依次相连,结构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透明层,透明层可透过第一波长范围的电磁波;至少一个阻光层,阻光层可阻隔第二波长范围的电磁波,第二波长范围处于第一波长范围内;至少一个第一信息层,透明层、阻光层和第一信息层沿第二方向进行组合,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阻光层和/或第一信息层在第一方向上间断设置,光线射入防伪薄膜能够根据第一信息层得到防伪信息。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防伪薄膜的实施例,不同角度观察防伪薄膜可以得到不同的防伪信息,变化特征多样、易于识别、成本较低、便于加工生产,另外,适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场合。
具体而言,防伪薄膜包括至少两个结构单元,至少两个结构单元沿第一方向依次相连。换言之,结构单元的数量为两个或者多个,相邻两个结构单元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贴合。另外,制备带有多个结构单元的防伪薄膜的方法包括:多层薄膜复合、熔融多层共挤、多组分逐层固化以及多打印头3D打印等。
进一步地,结构单元包括透明层、阻光层和第一信息层。具体地,透明层可以透过第一波长范围的电磁波,第一波长范围为0.2微米至100微米的波长范围中的任意一段,由于可见光段的波长范围在0.2微米至100微米的范围内,因此,第一波长范围也可以是可见光段的波长范围的一段,换言之,当第一波长范围处在可见光段的波长范围内时,可见光能够穿过透明层。阻光层可阻隔第二波长范围的电磁波,第二波长范围处于第一波长范围内,可以理解为,阻光层能够阻挡一段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阻光层可以对透过的光段进行过滤或者筛选。第一信息层,即携带有第一信息的一层结构,光线通过结构单元中的第一信息层可以获取一定的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钞印制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钞印制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79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