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动静脉内瘘针处置盒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64611.3 | 申请日: | 2021-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0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 发明(设计)人: | 殷贵兰;张建蓉;王久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鼓楼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1/16 | 分类号: | A61M1/16;A61B50/36 |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张天哲 |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静脉 内瘘针 处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动静脉内瘘针处置盒,包括相互铰接的盒体和盒盖,盒体顶面开设有矩形收纳槽,矩形收纳槽的槽底固定有矩形放置垫,矩形放置垫的顶面上设有两左右设置的内瘘针卡槽,内瘘针卡槽由针管槽和尾翼槽组成,矩形放置垫的顶面中部还开设有两转动容纳槽,转动容纳槽的上方设有自锁件,转动容纳槽的槽口处设有两前后设置的支撑块,自锁件的截面为倒T形,矩形放置垫的顶面中心处设有磁铁片,矩形放置垫嵌设有磁铁块,自锁件为磁性金属自锁件。本发明不仅可有效固定利器盒中被放入的内瘘针,还能实现单手单针放入固定,在提升操作效率和便捷性的同时,确保了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动静脉内瘘针处置盒。
背景技术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脏病尿毒症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80%的患者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透析的血管通路,患者需要在医院进行每周2-3次的动静脉内瘘穿刺,从而建立体外循环,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针较静脉输液穿刺针具有粗、长等特点,在处理医疗废物时,容易发生锐器伤、穿刺针内血液溅出等不良事件,存在血源性交叉感染的隐患,危害医患的健康。
目前,针对动静脉内瘘针处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徒手将内瘘针与血液透析管路分离,内瘘针丢进利器盒,再丢进医疗垃圾袋进行集中处理;第二种是内瘘针分离后,单手带帽复位,再丢进医疗垃圾袋进行集中处理;第三种是内瘘针分离后,将其放入一次性内瘘针收集盒内,再丢进医疗垃圾袋进行集中处理。第一种方法内瘘针直接放入利器盒,容易发生锐器伤、血液溅出的缺点;第二种方法,虽采用了单手回帽操作,但内瘘针原帽较小,存在执行率偏低且费时的缺点;第三种方法内瘘针收集盒不固定,需两只手进行操作,且内瘘针放人卡槽内不固定,费时费力,仍有锐器伤的风险。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动静脉内瘘针处置盒,不仅可有效固定利器盒中被放入的内瘘针,还能实现单手单针放入固定,在提升操作效率和便捷性的同时,确保了安全性。
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动静脉内瘘针处置盒,用于收纳内瘘针,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铰接的盒体和盒盖,所述盒体为长方体结构,其顶面中部向下开设有矩形收纳槽,所述矩形收纳槽的槽底固定有矩形放置垫,所述矩形放置垫的顶面上设有两左右设置的内瘘针卡槽,所述内瘘针卡槽由针管槽和尾翼槽组成,且两内瘘针卡槽关于矩形放置垫的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矩形放置垫的顶面中部还开设有两左右对称的转动容纳槽,且左右两转动容纳槽分别与左右两针管槽的位置相对应并连通,所述转动容纳槽的上方设有自锁件,转动容纳槽的槽口处设有两前后对称设置的支撑块,所述自锁件的截面为倒T形,由水平设置的第一矩形板以及竖直设置的第二矩形板组成,所述第一矩形板的前后两侧中部分别与前后两支撑块转动连接,其远离盒体中心的一侧底部搭靠在矩形放置垫上,所述矩形放置垫的顶面中心处设有供第二矩形板转动后搭靠的磁铁片,所述矩形放置垫与第一矩形板的搭靠位置处嵌设有磁铁块,所述自锁件为磁性金属自锁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盒体的顶面右侧与盒盖铰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矩形放置垫为硬质海绵矩形放置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不仅可有效固定利器盒中被放入的内瘘针,还能实现单手单针放入固定,在提升操作效率和便捷性的同时,确保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盒盖打开时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自锁机构锁上并关上盒盖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盒体,2-盒盖,3-矩形放置垫,4-针管槽,5-尾翼槽,6-转动容纳槽,7-自锁件,8-支撑块,9-磁铁片,10-磁铁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鼓楼医院,未经南京鼓楼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46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