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堆石混凝土坝密实性智能感应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63525.0 | 申请日: | 202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0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金峰;张喜喜;徐小蓉;尹志刚;付立群;刘易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00 | 分类号: | G01N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梦瑶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密实 智能 感应 监测 方法 监测仪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石混凝土坝密实性智能感应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所述监测仪器包括感应端仪器和反应端仪器,堆石混凝土坝密实性智能感应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方案及施工仓面堆石结构情况布设感应端仪器;施工仓面外进行反应端仪器的布设,用若干长度电源线将感应端与反应端连接;针对施工仓面和反应端仪器安装摄像头,进行实时远程监控显示;仓面进行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感应端接触流动的自密实混凝土后形成闭合回路,反应端灯泡正常亮起;拌合楼工作人员根据施工仓面和反应端仪器的监控显示判断自密实混凝土流动填充情况并进行配合比调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堆石混凝土坝密实性智能感应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
背景技术
堆石混凝土技术由清华大学团队研发,利用自密实混凝土的高流动抗分离性能,发展起来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目前堆石混凝土技术正在向百米级高坝和海外大坝建设发展,亟需更精细化的施工质量控制。
堆石混凝土坝在建或已建工程的单个施工仓面高度通常在1-3米之间,施工仓面受堆石高度和堆石结构的影响较大,在实际浇筑过程中,仓面堆石空隙中的自密实混凝土流动填充过程较难被观察到,其内部流动填充情况成为施工质量的关注重点。
关于堆石混凝土坝的填充密实性方面,其填充密实性对大坝整体强度和耐久性起决定性作用。工程上目前针对建成的堆石混凝土坝,采用钻孔取芯、孔内电视、超声波检测、红外成像技术无损检测等方法,判断其大坝内部的混凝土填充密实效果。对于不同堆石混凝土坝工程,由于施工方式、原材料等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施工现场堆石混凝土坝浇筑过程中的实时填充密实性,目前已成为堆石混凝土技术研究领域的一大重点。
在本发明之前,“发明专利:堆石混凝土大坝施工方法(专利权人:清华大学;专利号:ZL 3102674.5)”公开了堆石混凝土大坝施工方法,通过自密实混凝土流动填充堆石体空隙,形成堆石混凝土坝部分坝体。“发明专利:一种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发明人:刘建勋等;专利号:ZL 1610378971.9)”公开了一种借助平板和塌落度筒,采用控制器和人工判断相结合的模式检测自密实混凝土的均质情况及石子分布等流动性指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堆石混凝土坝密实性智能感应监测方法,以实现施工人员对堆石混凝土坝的密实性的监测,提高施工质量。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堆石混凝土坝密实性智能感应监测仪器。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堆石混凝土坝密实性智能感应监测方法,包括:在堆石混凝土坝仓面预填充部位布设感应端仪器;在施工仓面外布设反应端仪器,所述感应端仪器与所述反应端仪器之间通过电源线连接;通过监控设备对施工仓面与反应端仪器进行实时监控;施工仓面内进行自密实混凝土浇筑,以使所述反应端仪器的两个感应电极分别与所述自密实混凝土电连接,使得所述感应端仪器的两个感应电极与所述自密实混凝土和所述反应端仪器之间形成闭合回路,以使所述反应端仪器处于通电状态。
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堆石混凝土坝密实性智能感应监测方法,在堆石混凝土坝预填充自密实混凝土的部位布设感应端仪器,当自密实混凝土流动到预填充部位后,由于自密实混凝土本身的导电性,预填充部位填充自密实混凝土后,感应端仪器接触自密实混凝土,感应端仪器与反应端仪器之间形成闭合回路;此时,反应端仪器正常通电,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反应端仪器是否正常通电判断堆石混凝土坝的预填充部位是否成功填充混凝土。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浇筑所述自密实混凝土后,当所述反应端仪器通电,则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不变;当所述反应端仪器仍处于断电状态,则调整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在所述施工仓面的结合部位,以及所述施工仓面内的堆石与堆石之间的空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35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