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定牛奶中两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62062.6 | 申请日: | 202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8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谭艾娟;艾仁丽;陈海荣;吕世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14;G01N30/6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 代理人: | 兰艳文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定 牛奶 中两种 内酰胺 抗菌 药物 残留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定牛奶中两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取1 mL牛奶于2 mL塑料离心管中,沿管壁轻轻加入0.1 mL三氯乙酸水溶液,旋涡混合30 s以上,66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上清液于10 mL螺口刻度试管中;再加入三氯乙酸水溶液0.2 mL和7%甲醛水溶液0.2 mL,漩涡混匀30 s,加盖拧紧后水浴中加热;取出冷却至室温,用20%乙腈水溶液定至2 mL混匀,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析。本发明准确、可靠、回收率高、重现性好,检测限低于我国规定的兽药残留最高检测限(10 ng/mL),不仅提高了兽药残留检测的效率,为乳品企业和质量监督部门对AMX和AMP药物多残留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检测领域,具体地是牛奶中2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分析方法的构建,即牛奶中阿莫西林(AMX)和氨苄西林(AMP)的残留分析。
背景技术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食源性动物疾病,但是长期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动物体内就会残留大量的青霉素类药物。对于动物来说体内会产生耐药性,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对青霉素(Penicillins,PENs)过敏的人若食用残留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食品,则会产生健康危害,它会破坏人体内正常的菌群环境,导致人体免疫力的降低。而对于长期食用残留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食品,相当于长期摄入低剂量的抗生素。造成的主要危害有:(1)使人体产生耐药菌株,影响临床疗效,给疾病的治愈带来不利影响;(2)对抗生素过敏的人会出现过敏反应;(3)破坏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状态,使菌群发生失调,甚至会造成“二重感染”。因此各国兽药管理部门、食品卫生检疫部门、进出口贸易口岸都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残留检测作为主要监控对象。
我国规定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在奶制品中的最高残留量为10ng/mL。阿莫西林(AMX)和氨苄西林(AMP)(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35号公告,2002)作为治疗奶牛疾病的常用抗菌药物,奶制品中如残留此类药物不仅能引起人类不良反应,也给乳品加工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因此,牛奶中青霉素的检测便成为我国乳品加工业中至为关注的问题。
国内常用的方法是液质联用技术、荧光HPLC法及微生物法等。但是液质联用技术其成本高昂,使用易耗品价格不易控制,使其使用和推广得到限制。为了克服以上局限性,建立一种使用简单、准确性好、灵敏度高且易于推广,价格低廉适合基层奶站和乳品加工层使用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残留检测的方法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微生物检测法(TTC法、BSDA等)。第二类是理化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质联用法(LC-MS/MS)、高效薄层色谱法(HPTLC)等)。第三类是免疫检测法(免疫检测器传感法、在线免疫亲和色谱法、间接竞争ELISA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但总的来说抗菌药物残留检测将按3个方向发展:(1)灵敏度高的联用技术;(2)多残留组分同时检测技术;(3)现场大规模、快速筛选的免疫检测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是目前进行动物源性食品中抗菌药物残留检测较为常用的方法,国内外关于这2种检测方法报道较多。牛奶中PENs抗菌药物多残留检测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和液相-质谱联用法。PENs没有特定的紫外吸收需要经过衍生化,导致国内关于PENs药物残留分析的报道不多,但是国外相关的报道较多。目前检测PENs常用的是液相-质谱联用法,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可以检测到动物源食品中的14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SN/T2050-2008),国家标准方法则可以检测到牛奶及奶粉中的9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GB/T 22975-2008)。
目前采用柱前衍生HPLC紫外法同时检测牛奶中AMX和AMP残留量的分析方法还未见报告。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20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