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震降噪多孔管夹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62014.7 | 申请日: | 202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9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程汉东;陈超;张振;程汉平;杨爱民;柯诗敏;熊伟杰;夏孝展;黄成龙;万宏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博能上饶客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035 | 分类号: | F16L55/035;F16L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李兴林 |
地址: | 334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震 多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震降噪多孔管夹,包括上管夹、下管夹和隔震软垫,所述上管夹和下管夹各设有两个半圆孔并相对组成两个油管的安装通孔,所述下管夹下方连接隔震软垫,所述上管夹、下管夹和隔震软垫从上向下排列并通过两组螺栓组件定位连接在固定支架上。通过在下管夹下方增加隔震软垫结构,对油管传递过来的震动进行吸收,所述油管振动需通过隔振软垫才能传递到安装支架,油管振动时,振动通过下管夹传递到隔振软垫,通过隔振软垫本身的吸振功能,大大降低了振动的传递,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结构灵活多变,可以使用现有管夹进行二次加工,适应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管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震降噪多孔管夹。
背景技术
汽车底盘中有许多的管路,按其功能可分为离合管路、转向管路、制动管路、燃油管路等,这些管路大多是用螺栓固定在管夹中,管夹再连接到安装支架上,现有的管夹,由于结构单一,且直接与安装支架及管路联接,管路出现振动后,会通过管夹传递到安装支架,甚至传递到车内,造成较差的乘坐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震降噪多孔管夹,解决管夹振动影响噪音增大,影响乘客乘坐体验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防震降噪多孔管夹,包括上管夹、下管夹和隔震软垫,所述上管夹和下管夹各设有两个半圆孔并相对组成两个油管的安装通孔,所述下管夹下方连接隔震软垫,所述上管夹、下管夹和隔震软垫从上向下排列并通过两组螺栓组件定位连接在固定支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管夹和下管夹的上下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下管夹下表面通孔位置开有螺母容纳槽,第一螺母埋入所述螺母容纳槽内,第一螺栓的螺纹杆从上向下依次贯穿所述上管夹和下管夹的通孔后与所述第一螺母连接;所述隔震软垫的上表面与所述下管夹的下表面胶粘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栓的螺帽与上管夹的顶面之间设置有防松用的第一弹簧垫圈和第一平垫圈。
进一步的,所述隔震软垫的下表面与所述平板垫的顶面胶粘在一起,所述隔震软垫的竖直通孔底部设置有第二螺母的容纳槽,所述第二螺母焊接在平垫板的上表面,所述平垫板的中间位置开有通孔,所述第二螺母嵌入所述隔震软垫下表面的容纳槽内;第二螺栓的螺纹杆从下向上依次贯穿所述固定支架、所述平垫板后旋紧连接在所述第二螺母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螺栓的螺帽与固定支架的平面之间按设置有防松用的第二弹簧垫圈和第二平垫圈。
进一步的,所述隔震软垫设置为镂空结构,所述隔震软垫沿上下表面平行方向开有腰形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隔震软垫位于所述腰形通孔上方的部分开设竖直避空孔,所述避空孔与所述第一螺栓同轴线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隔震软垫的选用材料包括橡胶、聚氨酯或合成泡沫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一种防震降噪多孔管夹,通过在下管夹下方增加隔震软垫结构,对油管传递过来的震动进行吸收,所述油管振动需通过隔振软垫才能传递到安装支架,油管振动时,振动通过下管夹传递到隔振软垫,通过隔振软垫本身的吸振功能,大大降低了振动的传递,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结构灵活多变,可以使用现有管夹进行二次加工,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防震降噪多孔管夹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防震降噪多孔管夹装配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博能上饶客车有限公司,未经江西博能上饶客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20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