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矿综掘机机载抽尘净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59383.0 | 申请日: | 202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3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昊;吴静波;常伟;撒占友;张永亮;王春源;刘杰;卢守青;邵兵;李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5/00 | 分类号: | E21F5/00;E21F5/02;E21F5/20;E21F17/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肖峰 |
地址: | 2665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矿 综掘机 机载 净化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综掘机机载抽尘净化装置,包括感应抽尘机构与沉降净化机构,感应抽尘机构包括矿用粉尘浓度传感器、抽尘口、润湿导流腔、增速减压构件、抽尘动力构件和伸缩负压风筒,沉降净化机构包括过滤箱、惯性除湿器、渐扩整流构件,粉尘浓度传感器、感应电磁阀和抽尘动力构件协同作用实现抽尘作业,过滤箱、惯性除湿器与渐扩整流构件进行流程作业实现净尘,综掘机机载抽尘净化装置集抽尘、净尘于一体,体积小、噪音低、能耗少,可实现随综掘机同步移动,始终保持固定有效的抽尘距离,净化后的洁净风流重新汇入巷道新鲜风流,保障巷道供风量满足生产需求,避免污风对巷道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综掘机除尘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煤矿综掘机机载抽尘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除尘器除尘是国内外煤矿综掘工作面广泛采用的粉尘抑制技术。常用的除尘器主要有机械式除尘器、干式过滤除尘器、湿尘除尘器和电除尘器。我国在除尘器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我国综掘工作面普遍存在巷道断面较小的问题,国外的大型干式及湿式除尘风机应用困难,因此,形成了以湿式旋流、湿式振弦等除尘风机为主体的除尘器除尘技术。近年来,根据我国综掘工作面的生产状况,研制了自激式除尘器、过滤式干式除尘风机等新型除尘器。从实际应用来看,国内外除尘器均能有效提高综掘工作面除尘效率,但现有除尘器普遍存在体积大、重量大、噪声污染严重等缺陷;此外,现有除尘器常安置于距工作面20m 以后的二运皮带处,借助风筒抽吸工作面高浓度粉尘,难以实现与综掘机的同步移动,不仅大幅增加了抽尘能耗,还使掘进司机始终处于高浓度粉尘污染的核心区域,作业环境无法得到根本改善。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煤矿综掘机机载抽尘净化装置,集抽尘、净尘于一体,装置随综掘机同步移动,可始终保持固定有效的抽尘距离,从而高效降低掘进司机周围粉尘浓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煤矿综掘机机载抽尘净化装置,抽尘净化装置在不占用巷道空间且不改变通风系统布局的条件下,高效抽除净化掘进司机前部作业空间弥漫的粉尘,抑制高浓度粉尘向掘进司机工位逸散,从根本上改善掘进司机作业环境,保障作业人员职业安全健康。
一种煤矿综掘机机载抽尘净化装置,所述抽尘净化装置设置在综掘机两侧,所述抽尘净化装置由依次连接的感应抽尘机构和沉降净化机构组成,所述感应抽尘机构包括依次连通的抽尘口、润湿导流腔、增速减压构件、抽尘动力构件和第一伸缩负压风筒,所述抽尘口设置于掘进司机工位前部且一侧面与综掘机机体相邻、另一侧面设置有粉尘浓度传感器,所述润湿导流腔包括润湿腔、雾化喷嘴、感应电磁阀和抑尘导流板,所述润湿腔入口与抽尘口出口连接,润湿腔顶部为长方形、底部为呈过渡弧线形的抑尘导流板,所述雾化喷嘴和感应电磁阀设置在润湿腔顶部,所述粉尘浓度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器分别与感应电磁阀、抽尘动力构件的控制器相连接,感应电磁阀控制连接雾化喷嘴,当粉尘浓度高于50mg/m3时,感应电磁阀和抽尘动力构件将间隔3~5s先后自动开启,粉尘浓度低于50mg/m3后,抽尘动力构件及感应电磁阀将间隔3~5s先后自动停止,所述沉降净化机构包括过滤箱、惯性除湿器和渐扩整流构件,所述过滤箱内盛装降尘剂溶液,过滤箱上设置有污风入口和洁净风出口,第一伸缩负压风筒通过污风入口与过滤箱连接,所述污风入口安装有止逆阀,所述洁净风出口通过第二伸缩负压风筒与惯性除湿器一端连接,所述惯性除湿器另一端通过第三伸缩负压风筒与所述渐扩整流构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增速减压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渐缩入口、稳流风筒和渐扩出口,所述渐缩入口与渐扩出口的形状均为上底直径0.1~0.2m、下底直径0.3~0.5m、高0.2~0.3m的圆台,稳流风筒的直径与渐缩入口和渐扩出口的上底相适配,所述润湿腔出口为直径0.3~0.5m的圆形,润湿腔出口与渐缩入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稳流风筒能够实现0.3m-1.0m的长度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抽尘口为竖直放置的长0.3~0.5m、宽0.3~0.5m、高0.5~1.0m的长方体,抽尘口下部设置带有第一排污口的集污槽,所述抑尘导流板底部末端连接集污槽,润湿腔入口尺寸与抽尘口尺寸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93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