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数据接收方法和无线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58052.5 | 申请日: | 2021-07-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3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 发明(设计)人: | 李朝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磐联集成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52/02 | 分类号: | H04W52/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李有财 |
| 地址: | 215027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数据 接收 方法 无线 设备 | ||
本申请公开无线数据接收方法和无线设备,适于无线设备从存取点接收数据。首先在信标预定传送时间打开所述无线设备的收发器。接着接收一个信标的部分信标数据,其中所述部分信标数据的长度少于所述信标的完整长度,且所述部分信标数据包括时标以及流量指示图。最后根据所述流量指示图判断是否需要接收数据包。如果判断没有需要接收数据包,则在未完成接收所述信标的情况下并关闭所述无线设备的所述收发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数据接收方法,特别是涉及无线数据接收的省电优化。
背景技术
现今无线网络(IEEE 802.11,Wireless Fidelity;Wi-Fi”)的使用已无处不在,大到笔记本电脑,小到使用电池的手环、手表、乃至小型的物联网设备都有无线网络的存在,然而无线收发器一般会消耗较大的功耗,从而降低电池设备的使用时间。
在无线网络系统中,无线设备(节点;Station;STA)与接入点(Access Point;AP)建立连接后,就可以进行数据收发。为了节省电力,无线设备需要在没有数据包收发的时候关闭收发器以达到省电的目的。在无线设备休眠期间,接入点会为其缓存数据帧,当接入点AP有缓存数据帧的时候,接入点会通过周期性发送的信标(Beacon)中的流量指示图(Traffic Indication Map;TIM)通知无线设备,无线设备需要定期打开收发器接收信标(Beacon),无线设备接收完信标之后会检查流量指示图信息,如果接入点中没有已缓存的帧要传送给该无线设备,则该无线设备会再次关闭收发器或射频模组直到下次接入点再次发送信标帧。
图1是一个现有技术的信标帧结构,包含如下部分:
传统的省电方式下,无线设备必须接收完整个信标帧并透过帧校验序列FCS以确认所述信标正确性才能依据信标帧内的数据来决定是否关闭收发器,整个信标接收完成的时间大概在3毫秒(millisecond;ms)左右。换言之,即使流量指示图中指出没有已缓存的帧要传送时,无线设备必须接收完整的信标帧,并确认信标Beacon的有效性之后,才可以关闭收发器或射频模块。在长时间的闲置状态下,无形中消耗了不可计量的电力。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数据接收方法,以及实现所述方法的无线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多余的电力消耗问题。
从实验中观测发现接收帧本体的过程中,只要完成流量指示图的接收就足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接收数据,因此提出了使无线设备更省电的无线数据接收方法。
为了使无线设备以更省电的方式从存取点接收数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数据接收方法:首先在一信标预定传送时间(Target Beacon Transmission Time;TBTT)打开所述无线设备的收发器。接着由该无线设备接收一个信标的部分信标数据,其中所述部分信标数据的长度少于所述信标的完整长度,且所述部分信标数据包括时标以及流量指示图。该无线设备接着根据所述流量指示图判断是否需要接收数据包。
如果所述无线设备判断没有需要接收数据包,则在未完成接收所述信标的情况下并关闭所述无线设备的所述收发器,借此达成省电的功效。
如果所述无线设备在判断需要接收数据包,则完整接收所述信标,其中所述信标包括帧校验序列。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该无线设备在获取完整信标后,可根据所述帧校验序列确认所述信标的正确性。如果所述信标不正确,则关闭所述无线设备的所述收发器。另一方面,若所述信标正确,可进一步根据所述时标执行本地时间同步,再进行数据包的接收。接着在所述数据包的接收完成后,关闭所述无线设备的收发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磐联集成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磐联集成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80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