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播业务传输模式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56672.5 | 申请日: | 2021-07-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89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0 |
| 发明(设计)人: | 刘潇蔓;柴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36/00 | 分类号: | H04W36/00;H04W36/30;H04L1/18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姜精斌 |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业务 传输 模式 转换 方法 相关 设备 | ||
一种多播业务传输模式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该方法包括:基站确定是否需要转换第一终端的第一多播业务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以下类型:共享传输模式或MRB传输,和,专用传输模式或DRB传输;在需要将所述第一多播业务从第一传输模式转换为第二传输模式的情况下,所述基站通过第一终端触发建立或绑定所述第二传输模式相关的核心网隧道,或者,所述基站直接请求核心网建立或绑定所述第二传输模式相关的核心网隧道。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在终端多播业务接收中,实现MRB和DRB之间的传输转换过程,能够实现终端在不同时支持多播传输的目标侧和源侧之间的切换,或者在支持多播传输的小区内动态进行传输方式的改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播业务传输模式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多播/广播是从一个数据源向多个目标移动终端传输数据的技术,该技术实现了网络(包括核心网和接入网)资源的共享,提高了网络资源,尤其是空口资源利用率,目前的多播业务接收通常为终端通过连接一个服务小区的方式实现。
现有技术中,组播业务是通过共享的核心网隧道承载,还是通过用户专用(UE-specific)的独立的核心网隧道承载,这是由核心网或者更高层的应用层决定的。因此,触发的网元(如核心网等)具有完整的端到端的承载建立的信息。另一方面,现有技术的多播业务接收通常为终端通过连接一个服务小区的方式实现,因此存在用户设备(UE,也称作终端)从一个支持多播传输的小区切换到另一个不支持多播传输的小区的场景,反之亦然。在上述场景下,需要触发UE对多播业务传输方式的改变,即无线侧从MBMS点到多点无线承载(MBMS Point to Multipoint Radio Bearer,MRB)转变为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Bearer,DRB)或反之,该过程可能是发生在切换中,或者切换前后的,但无论发生在何时都需要无线侧的触发/决策,然后目前的无线侧并不拥有完整的端到端的承载建立的信息,因此难以实现上述转换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播业务传输模式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能够在无线侧实现多播业务传输模式的转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播业务传输模式的转换方法,应用于基站,包括:
基站确定是否需要转换第一终端的第一多播业务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共享传输模式或MRB传输,和,专用传输模式或DRB传输;
在需要将所述第一多播业务从第一传输模式转换为第二传输模式的情况下,所述基站通过第一终端触发建立或绑定所述第二传输模式相关的核心网隧道,或者,所述基站直接请求核心网建立或绑定所述第二传输模式相关的核心网隧道;其中,所述核心网隧道是指第一终端与核心网之间的端到端传输通道。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基站包括DU和CU;
所述基站确定是否需要转换第一终端的第一多播业务的传输模式,包括:
DU根据第一终端发送的信道质量指示、HARQ反馈信息和UE的传输模式转换请求消息中的至少一种,判断是否需要转换第一终端的第一多播业务的传输模式,并在判断出需要转换传输模式时,通过F1口上行信令向CU发送用于指示转换传输模式的第一指示信息。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基站包括DU和CU;
所述基站确定是否需要转换第一终端的第一多播业务的传输模式,包括:
CU根据DU上报的第一终端的信道质量指示、HARQ反馈信息和UE的传输模式转换请求消息中的至少一种,判断是否需要转换第一终端的第一多播业务的传输模式。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传输模式为共享传输模式或MRB,所述第二传输模式为专用传输模式或DRB;所述基站通过第一终端触发建立或绑定所述第二传输模式相关的核心网隧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66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