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合金压铸件的成型设备及其成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53969.6 | 申请日: | 2021-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43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科隆汽车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B22D1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虹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08 | 代理人: | 蒋尊龙 |
地址: | 528415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合金 压铸 成型 设备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铝合金压铸件的成型设备及其成型方法,涉及工业加工技术领域。该一种铝合金压铸件的成型设备及其成型方法,包括压铸仓,压铸仓的右侧内壁上端开设有排气槽,压铸仓的上方设置有液压机,液压机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液压机的下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液压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压板,压板的侧面滑动连接压铸仓的内壁,解决了现有的铝合金压铸件的冷却方式在使用时,由于冷却也流动时只能与部分模具壳体表面接触,吸热不够均匀,模具内金属液部分冷却较快,部分冷却较慢,会在成型的压铸件表面产生条纹,即表面上呈现与金属液流动方向相一致的下陷的光滑纹路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铝合金压铸件的成型设备及其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压铸是一种金属铸造工艺,其特点是利用模具内腔对融化的金属施加高压。模具通常是用强度更高的合金加工而成的,这个过程有些类似注塑成型。大多数压铸铸件都是不含铁的,例如锌、铜、铝、镁、铅、锡以及铅锡合金以及它们的合金。在压铸完成后需要对模具表面进行降温,使压铸件能够更加快速地冷却,从模具内脱离出来,冷却方式很多是向模具壳体内通入冷却液,冷却液沿着模具壳体内部管路流动将热量带走。
然而现有的铝合金压铸件的冷却方式在使用时,由于冷却液流动时只能与部分模具壳体表面接触,吸热不够均匀,模具内金属液部分冷却较快,部分冷却较慢,会在成型的压铸件表面产生条纹,即表面上呈现与金属液流动方向相一致的下陷的光滑纹路,此缺陷虽然可以用抛光法能够去除,但是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合金压铸件的成型设备及其成型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铝合金压铸件的成型设备,包括压铸仓,所述压铸仓的右侧内壁上端开设有排气槽,所述压铸仓的上方设置有液压机,所述液压机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液压机的下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的侧面滑动连接压铸仓的内壁,所述压铸仓的前后侧面上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压铸仓的上表面四角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压铸仓的外围设置有内仓体,所述内仓体的外围设置有外仓体,所述内仓体的下方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上方设置有散热仓。
优选的,所述内仓体的四个侧面上端均贯穿开设有通孔,所述内仓体的内壁上端固定连接有导流板一,所述内仓体的外侧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导流板二,所述导流板一和导流板二分别为通孔的内外两侧,所述外仓体的前后侧面上端开设有卡槽,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侧面滑动连接卡槽的内壁,所述外仓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四角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四边均贯穿开设有通槽一,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通槽二,所述内仓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底板的上表面,所述内仓体的侧板位于通槽一和通槽二之间。
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转轴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圆周侧面下端固定连接有扇片,所述连接轴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螺旋桨,所述螺旋桨位于底板的上方,所述连接轴的圆周侧面贯穿转动连接底板的上表面中心处,所述散热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底板的下表面,所述散热仓的侧板位于通槽一和底板的下表面边缘之间,所述散热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仓的下侧内壁上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导流柱,所述散热仓的内部设置有导流弯板,所述导流弯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底板的下表面通槽一的外侧边缘处,所述导流弯板的弯折方向朝向导流柱,所述导流柱的上下表面中心处贯穿开设有圆孔。
优选的,所述扇片位于散热鳍片的下方,所述连接轴的圆周侧面下端贯穿转动连接散热仓的下表面中心处,所述连接轴的圆周侧面贯穿转动连接导流柱的内壁,所述导流板一和导流板二的横截面呈四分之一圆形。
一种铝合金压铸件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支撑板对准卡槽卡入,使压铸仓放入内仓体的内部,然后向内仓体和外仓体之间还有内仓体和压铸仓之间的区域注入热的冷却液,开启电机使扇片和螺旋桨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科隆汽车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科隆汽车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39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