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考虑自然环境动态特性的金属大气腐蚀预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52355.6 | 申请日: | 2021-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8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马小兵;蔡义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32 | 代理人: | 王顺荣;唐爱华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考虑 自然环境 动态 特性 金属 大气 腐蚀 预测 方法 | ||
1.一种考虑自然环境动态特性的金属大气腐蚀预测方法,设置如下:
设置1:针对金属材料的大气腐蚀问题,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大气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污染物浓度,其他环境因素不考虑;
设置2:不考虑不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交互效应,因此环境因素的影响规律模型不包含交互项;
设置3: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污染物的腐蚀影响规律分别由阿伦尼斯Arrhenius模型、佩克Peck模型、以及剂量-响应模型进行描述,详细模型形式见步骤一;
设置4:综合环境因素模型通过各环境因素的模型进行综合,或采用通用的广义线性、广义对数线性、以及广义艾琳Eyring模型进行建立,详细模型形式见步骤一;
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步骤一:建立大气腐蚀的环境影响规律模型
首先,基于金属材料的实际使用环境,确定影响因素,接下来,对选取的环境因素分别建立腐蚀影响规律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共同作用,建立综合环境因素影响规律模型;具体步骤为:
I.确定关键环境影响因素
除温度与相对湿度外,还需要根据大气类型确定是否需要考虑大气污染物的影响;若为工业大气环境,则需考虑二氧化硫的影响,若为海洋大气环境,则需考虑氯离子的影响,若同时具有工业大气与海洋大气特点,则需同时考虑二氧化硫与氯离子的共同影响,若为乡村大气环境,则不考虑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具体根据下述进行选取;
II.建立各环境因素的影响规律模型
对于相对湿度,其影响规律模型为佩克Peck模型:
r(RH)=a·RHb (1)
其中,r(RH)为腐蚀速率,RH为环境的相对湿度(%),a和b为常数;
对于温度,其影响规律模型为阿伦尼斯Arrhenius模型:
其中,r(T)为腐蚀速率,T是环境温度(K),d为常数,e=Ea/K,Ea为反应活化能,由试验数据估计得到,K为玻尔兹曼常数;
对于二氧化硫浓度,其影响规律模型为剂量-响应模型:
r(S)=(1+f·S)g (3)
其中,r(S)为腐蚀速率,S为二氧化硫浓度(μg.m-3),f和g为常数;
对于氯离子沉积率浓度,其影响规律模型同样为剂量-响应模型:
r(Cl)=(1+h·Cl)k (4)
其中,r(Cl)为腐蚀速率,Cl为氯离子沉积率(mg.m-2.day-1),h和k为常数;
III.建立综合环境影响规律模型
将上述各环境因素的影响规律模型相乘,建立综合环境影响规律模型,其形式如下:
r(RH,T,S,Cl)=r(RH)·r(T)·r(S)·r(Cl) (5)
公式(5)是计算各环境因素对大气腐蚀综合影响的基本形式,同时,考虑到不同情形下可能出现的特定状况,仅用式(5)建立模型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因此,采用如下两个模型:
广义对数线性模型:
r(RH,T,S,Cl)=a·exp(b·RH+e·T+f·SO2+h·Cl) (6)
广义Eyring模型:
步骤二:大气腐蚀的环境影响规律模型参数估计与选择
在建立了综合环境模型后,需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从而确定其定量影响规律,同时,还需从备选的模型中选出最优的模型,其选择依据为由赤池信息准则AIC、更正的赤池信息准则AIC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确定的模型信息量;其具体步骤为:
I.模型参数估计
式(5)-(7)的参数估计方式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或极大似然方法进行;该步骤通过MATLAB软件直接实现;
II.模型选择
综合考虑模型拟合精度与模型复杂性,采用信息量大小判定最优模型;采用的信息量包括AIC,AICC和BIC三种,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M为模型中的参数个数,N是拟合参数时的样本量,即试验数据的个数,RSS为残差平方和,SI和S′I分别为第I个试验测量值和模型预测值;I=1,2,…,N;
步骤三:建立考虑动态、相关、随机特性的大气自然环境模型
在实际的自然环境中,温度、湿度、二氧化硫浓度这些环境因素均动态变化,且具有周期波动特性和随机波动特性;为了准确描述这种既包含周期性又包含随机性的动态变化特点,建立以下的时变函数模型
其中,ξ(t)=(T(t),RH(t),S(t))表示时刻t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硫浓度,A0=[AT0,ARH0,AS0]为常数,用于描述的季节性变化特征;A1=[AT1,ARH1,AS1]为年波动幅值,τ1=[τT1,τRH1,τS1]和为波动周期和相位;用于描述日变化情况;ε(t)=[εT(t),εRH(t),εS(t)]为随机波动项,服从特定的统计分布;ε(t)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t)的正态分布,即ε(t)~N(0,σ2(t));
由于日波动项和年波动项是均值为0的周期三角函数,因此,各环境因素的均值为
温度和湿度的随机波动项用正态分布准确描述,而二氧化硫浓度的随机波动项则用对数正态分布进行描述,具体表示为
其中,和分别表示温度和相对湿度在t时刻随机波动项的分布方差,θS(t),ηS(t)是t时刻二氧化硫浓度对数正态分布的参数;
对于温度和相对湿度,对于二氧化硫
分析发现,二氧化硫浓度的随机波动项可用指数分布进行描述,即
εS(t)~E(λS(t),ζS(t)) (16)
λS(t)和ζS(t)分别是t时刻二氧化硫浓度指数分布的率参数和位置参数,则
步骤四:环境模型参数估计与模型验证
在步骤三中,不同的环境因素其随机项ε(t)符合的统计分布不同;首先,根据ε(t)的不同特点,对环境模型参数进行估计,进而,用拟合模型生成模型数据,与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其具体步骤如下:
I.环境模型参数估计
对于温度与相对湿度而言,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与地球的公转密切相关,而昼夜变化则取决于地球的自转,因此τ1=1,τ2=1/365;而对大量的温度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年最低气温出现在每年一月中旬,一日最低气温出现在凌晨两点左右,因此,ε(t)符合正态分布,公式(1)中的其他参数用以下几步进行计算:
i)计算年均温度则
ii)将所有温度数据以每个月为准分为十二组,计算每月的平均温度T1,T2,…,T12,则
iii)计算一年之中的日均昼夜温差T′,则AT2=T′;
iv)将上述三步计算得到的参数值带入模型,生成与原始数据记录时间一一对应的、不带随机项的模拟数据,将原始数据减去模拟数据后,对剩下的数据仍然以每个月为准分为十二组,从而得到εT(t),计算每组的方差
v)拟合方差与时间t的关系;
对于二氧化硫与氯离子沉积率而言,则环境模型参数通过如下几个步骤进行估计:
一年当中二氧化硫浓度最高值出现在二月初,因此τz1=365,同时,每一天的二氧化硫浓度变化有两个高峰两个低谷,其两个高峰大约出现每日早9:00和晚21:00左右,这与每日城市中早晚高峰的时间吻合,期间机动车排放二氧化硫量较多,而在其他时间相对较少,因此,τz2=0.5,去除二氧化硫浓度数据中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部分,发现其随机变化部分即ε(t)符合指数分布,且当二氧化硫浓度的日均值越大,日变化幅值和随机变化部分的波动也越大,因此日变化项Az2(t)和εz(t)均随时间变化,设Az2(t)和εz(t)均和日均值成正比,则公式(12)中的其他参数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估计,具体步骤为:
i)计算二氧化硫的年均值,并记为
ii)将二氧化硫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记为zmin和zmax;
iii)生成一个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并将该值赋予Az0作为蒙特卡罗方法计算的初始值,然后令
iv)将上一步得到的各个参数Az1,Az2(t),λz(t)带入时变函数模型中,生成二氧化硫浓度数据的模拟值N个,N等于进行建模的二氧化硫浓度数据的总个数,统计这些数据分别落入[zmin,z1],…,(zi-1,zi],…,(zk-1,zmax]这k个区间的个数,并计算统计量χ2
其中,ni和n′i分别为模拟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落入第i个区间(zi-1,zi]的个数;
v)重复步骤三到步骤四m次,直到χ2值取得满足精度要求的最小值,此时所对应的即为Az0的估计值,将Az0带入第三步的公式中,得到Az1,Az2(t),λz(t)的估计值;
II.环境模型验证
具体步骤如下:
i)将参数估计结果带入模型中,以每三小时的间隔模拟产生一年的环境数据;
ii)拟合模拟数据与原始数据的概率密度函数(PDF),并分别记为po和ps;
iii)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模型拟合误差η:
其中,ξL和ξU分别为环境因素ξ分布的下限和上限值;
iv)若η20%,则模型通过验证,若20%,则该方法不适用;
步骤五:建立使用环境环境条件下的腐蚀预测模型
利用步骤一到步骤四中得到的环境影响规律模型和自然环境模型,建立如下的腐蚀预测模型:
其中,C(τ)为到时刻τ的腐蚀失重,r(·)为腐蚀影响规律模型,
ξ(t)=[T(t),RH(t),S(t),Cl(t)]为环境因素在t时刻的值,θ=[a,b,…,h]为腐蚀影响规律模型参数;
为验证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利用环境因素的原始观测数据计算腐蚀失重的真实值CA(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为观测值按时间先后顺序的排序,nτ为由0到τ时间内观测数据的总个数;
进而,计算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对误差γ,作为判定模型预测精度的依据,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235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