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历史遗留尾矿库积液导排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50176.9 | 申请日: | 2021-07-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3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洪;林益超;董泽靖;田森林;胡学伟;赵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B1/00 | 分类号: | E02B1/00;E03F5/20 |
| 代理公司: | 昆明同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214 | 代理人: | 张玉 |
| 地址: | 6500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历史 遗留 尾矿 积液 方法 | ||
1.一种历史遗留尾矿库积液导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导排井施工采用沉井方式,先将带有圆孔的井外筒逐节向下沉放,最后一节应高出坝面,沉井过程中,水位以上采用挖掘的方式,水位以下采用井内排渣的方式,井筒逐渐下沉至设计深度,最后将井筒焊接在一起;
S2、对导排井进行封底,分两次进行,第一次采用片石压制水头并将钢筋混凝土板放入井内压制尾砂,浇注混凝土待其强度达到75%后,将带有圆孔的导排井内筒放入其中,清理完井内杂物后再进行钢筋混凝土后进行第二次浇注,最后在两井筒之间填入沙和碎石;
S3、按照设定的坐标位置和倾角,利用钻机进行施工,采用堵砂逆止钻头钻进,同步跟管的方式进行成孔作业,直至虹吸管到达指定的位置与导排井连接;
S4、用一管道将虹吸管与排洪沟相连,将排洪沟中的部分水引至虹吸管,当有水流动时便在虹吸管与导排井之间形成压差,实现历史遗留尾矿库积液导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历史遗留尾矿库积液导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排井外筒直径为2.8m,厚度为2.8cm,导排井内筒直径为2.5m,厚度为2.5cm,材质均为SUS630不锈钢;所述的圆孔直径为1~2cm,1~2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历史遗留尾矿库积液导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导排井最后一节应高出坝面0.6~0.9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历史遗留尾矿库积液导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井底厚度大于5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历史遗留尾矿库积液导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虹吸管与水平方向的倾角为6°~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历史遗留尾矿库积液导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钻孔长度小于70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历史遗留尾矿库积液导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虹吸管管径分为两部分,虹吸管中点至导排井连接段直径为5~7cm、至出口段直径为10~15cm,两部分连接处呈喇叭状,长度为15cm,步骤(4)管道直径分别为10~15cm,厚度均为2cm,材质均为SUS630不锈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历史遗留尾矿库积液导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虹吸管与导排井连接处为导排井中点位置,且虹吸管穿过导排井内筒向下弯曲,其轴线与同侧内筒距离为1m,下端距离井底4~6m,比出口处高5~8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历史遗留尾矿库积液导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管道与虹吸管连接处为虹吸管中点处向下1~1.2m处;所述管道与排洪沟连接处距离排洪沟底0.4~0.7m,且管道出口与排洪沟齐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历史遗留尾矿库积液导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排洪沟在距离管道出口处1.2m设有闸门,闸门高度为排洪沟深度的3/4,材质为不锈钢,厚度为8cm,在闸门从下往上1/4处设有转动轴与排洪沟相连,自动调节进入管道水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017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