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致变色聚酯离型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48997.9 | 申请日: | 2021-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17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吴培服;吴迪;池卫;王琪;钱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40 | 分类号: | C09J7/40;C08L67/00;C09D4/06;C09D4/02 |
代理公司: | 宿迁嵘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97 | 代理人: | 尹从明 |
地址: | 2238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色 聚酯 离型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光致变色聚酯离型膜,其特征在于,包括聚酯基膜和涂布于聚酯基膜一侧表面上的离型涂层,所述聚酯基膜由抗紫外聚酯树脂、抗静电聚酯树脂和光致变色聚酯树脂组成,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抗紫外聚酯树脂80-90%、抗静电聚酯树脂5-10%、光致变色聚酯树脂5-10%;所述聚酯基膜为单层结构,通过熔融挤压、双向拉伸制备,厚度为50-200微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聚酯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型涂层通过涂覆离型涂液,经烘烤固化处理形成,厚度为2-8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聚酯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型涂液由主剂、辅剂和溶剂配制,其中主剂为聚酯多元醇树脂、聚二甲聚硅氧烷、含氟聚合物,重量百分比约占离型涂液的20%-40%;辅剂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乙氧基化烷基酸胺、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硬脂酸钙、纳米碳酸钙、烷基磺酸钠、奈吡喃光致变色剂、光稳定剂、离型力调节剂,重量百分比约占离型涂液的10%-20%;溶剂为环己酮、正庚烷、乙醇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重量百分比约占离型涂液的40-70%。
4.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光致变色聚酯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树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聚芳酯树脂或共聚酯树脂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聚酯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致变色聚酯为含有光致变色微胶囊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其中,所述光致变色微胶囊壳体为聚氨酯,所述壳体内含有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双苯并噻唑螺吡喃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噁嗪类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和吲哚啉螺噁嗪类光致变色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聚酯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氟聚合物为全氟烷氧基树脂、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氯三氟乙烯、聚六氟丙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乙烯-氯三氟乙烯共聚合物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聚酯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稳定剂为二苯甲酮、水杨酸、苯并三唑、受阻胺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聚酯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型力调节剂为4-乙氧基-1,1,1-三氟-3-丁烯-2-酮、4-丁氧基-1,1,1-三氟-3-丁烯-2-酮、1,1,1-三氟-3-庚烯-2-酮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致变色聚酯离型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光致变色离型涂液的制备:将聚二甲聚硅氧烷、含氟聚合物和溶剂加入容器中,通过气动搅拌器均匀搅拌5-8分钟形成混合溶液,搅拌速度为500-800r/min;然后在容器中加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均匀搅拌5-10分钟,搅拌速度上升至800-1200r/min,一定时间后分别加入乙氧基化烷基酸胺、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硬脂酸钙、纳米碳酸钙、烷基磺酸钠、奈吡喃光致变色剂、光稳定剂、离型力调节剂均匀搅拌;接着将聚酯多元醇树脂加入容器中搅拌5-10分钟得到混合物,最后通过滤网对所述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离型涂液产物;
步骤2)光致变色聚酯基膜混合料的制备:将抗紫外聚酯树脂、抗静电聚酯树脂和光致变色聚酯树脂按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配制,并送入干燥釜中烘干,干燥时间通常为2-4小时,即得基膜混合料;
步骤3)光致变色聚酯离型膜的制备:将制备的光致变色聚酯基膜混合料加入螺杆挤出机中,通过熔融挤出、双向拉伸制得单层结构的光致变色聚酯基膜;然后通过在线涂布方法,将上述离型涂液均匀涂覆在基膜一侧表面上,湿涂量为10-20g/平方米;最后通过烘干温度为80-120摄氏度,烘干时间为20-40秒的烘烤固化处理,再经收卷、包装制得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899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