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支撑限位功能的前罩铰链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45485.7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40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胡海涛;韩小爽;李斌;孙玉才;朱仲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D3/06 | 分类号: | E05D3/06;E05D7/00;E05D5/02;E05D11/10;E05C17/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何杰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撑 限位 功能 铰链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支撑限位功能的前罩铰链,包括铰链座、铰链臂和支撑限位组件;支撑限位组件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第一支撑臂与铰链座铰接,第二支撑臂与铰链臂铰接;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连接在第一支撑臂上;第二支撑臂上设有第一腰形孔,第一销轴以可转动、可沿滑动的与第一腰形孔配合;第二支撑臂上设有弧线形孔,当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绕第一腰形孔的下端的中心轴线相对转动时,第二销轴沿弧线形孔的长度方向滑动;第二支撑臂上设有第二腰形孔,第二腰形孔的下端与弧线形孔的第一端相连通。本发明能够在前罩打开时起到支撑限位作用,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不占用检修空间、支撑稳定和便于操作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带支撑限位功能的前罩铰链。
背景技术
在检修汽车机舱零件时,需将汽车前罩打开,并将汽车前罩保持在一定的开度,目前主要采用单独支撑的方式。低端汽车一般采用前罩撑条进行支撑,用户需要用一只手支撑前罩,同时用另一只手将前罩撑条取下并插到正确的位置,操作不便。高端汽车通常采用气压支撑杆支撑前罩,使用较方便,但成本较高、支撑时同样占用检修空间,同时长时间使用有漏气风险,支撑力受温度影响大,极寒状态可能支撑力不足。
公开号为CN105275288A、专利名称为汽车及其前罩支撑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所提供的支撑装置操作方便,但体积大、安装不便且支撑时占用检修空间;
公开号为CN105649446A、专利名称为一种汽车前罩自支撑铰链结构的中国专利申请提供的带支撑限位功能的自支撑铰链结构体积小、不占用检修空间,但结构复杂,需手柄、拉索配合解锁,操作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带支撑限位功能的前罩铰链,以减轻或消除至少一个上述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带支撑限位功能的前罩铰链,包括铰链座、铰链臂和支撑限位组件,所述铰链臂的后端部通过铰接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铰接结构与所述铰链座铰接;所述支撑限位组件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下端部通过铰接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铰接结构与所述铰链座铰接,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上端部通过铰接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三铰接结构与铰链臂铰接;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上端部上,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的中心轴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下端部设有第一腰形孔,所述第一销轴以可转动、可沿所述第一腰形孔的长度方向滑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腰形孔配合,当所述支撑限位组件处于撑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腰形孔的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下端部设有弧线形孔,所述弧线形孔的长度沿所述第一腰形孔的下端的中心轴线的周向延伸,当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二支撑臂绕所述第一腰形孔的下端的中心轴线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二销轴与所述弧线形孔配合且所述第二销轴沿所述弧线形孔的长度方向滑动;当所述支撑限位组件处于撑开状态时,所述第二销轴滑动至所述弧线形孔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下端部设有第二腰形孔,所述第二腰形孔的下端与所述弧线形孔的第一端相连通;当所述支撑限位组件处于撑开状态时,所述第二腰形孔的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销轴能够从所述弧线形孔的第一端向上滑动至所述第二腰形孔中。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上端部呈圆盘状,所述第一销轴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下端部的中心处。
进一步,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下端部呈圆盘状,所述第一腰形孔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上端部的中心处。
进一步,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均为铆钉。
进一步,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上均套装有垫片,所述垫片隔在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下端部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臂上设有朝背向所述第二支撑臂的方向弯折的第一台阶避让部,所述第二支撑臂上设有朝背向所述第一支撑臂的方向弯折的第二台阶避让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54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