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套筒式氨气和CO联合脱硝系统装置、方法及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742599.6 | 申请日: | 2021-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37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 发明(设计)人: | 王鲁元;玄承博;赵田田;孙荣峰;员冬玲;耿文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01D53/56 | 分类号: | B01D53/56;B01D53/86 |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郑平 |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套筒 氨气 co 联合 系统 装置 方法 应用 | ||
1.一种套筒式氨气和CO 联合脱硝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式三腔反应器,所述套筒式三腔反应器包括:第三反应器(3)、环绕在第三反应器(3)外侧的第二反应器(2),环绕在第二反应器(2)外侧的第一反应器(1);所述第一反应器(1)、第二反应器(2)皆为两端开口的中空腔体,所述第三反应器(3)为底部开口的中空腔体、所述第一反应器(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上风罩(5)、下风罩(6),形成封闭的空间;所述第一反应器(1)、第二反应器(2)、第三反应器(3)内均设置有催化剂层,所述第二反应器(2)的顶部设置有烟气气体输送管(4),所述第二反应器(2)、第一反应器(1)分别与氨气气体储罐(7)相连,所述第三反应器(3)与一氧化碳送气装置(9)相连,所述第三反应器(3)顶端设置有气体出口(17);
所述烟气气体输送管(4)为双筒式环形套管,双筒式环形套管内外分别为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
所述第二反应器(2)或第一反应器(1)与氨气气体储罐(7)之间还设置有氨气喷淋装置(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式氨气和CO 联合脱硝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器1与第二反应器(2)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关(12)、第二开关(1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式氨气和CO 联合脱硝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风罩(6)设置有积灰装置(1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式氨气和CO 联合脱硝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催化剂层上设置有除灰装置(1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式氨气和CO 联合脱硝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器(1)侧壁上设置有观测口(1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式氨气和CO 联合脱硝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应器(3)内的催化剂层中,催化剂由碳载体和活性金属组成,碳载体为活性焦或活性炭,所述活性金属为Cu、Fe、Ce、V、Co、Mn中的一种或多种催化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式氨气和CO 联合脱硝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应器(1)、第二反应器(2)采用活性炭基掺杂CeOx/AC催化剂,CeOx/AC掺杂比例为催化剂总质量的6~8%。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套筒式氨气和CO 联合脱硝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CeOx/A C掺杂比例为催化剂总质量的7%。
9.一种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的套筒式氨气和CO 联合脱硝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对烟气进行处理;
将烟气导入第二反应器(2),或第二反应器(2)与第一反应器(1)中,进行SCR脱硝反应;
反应后的烟气再进入到第三反应器(3),以CO为还原剂进行催化脱硝,即得。
10.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在烟气脱硝领域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未经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259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