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游隼羽毛与掌骨协同运动的仿生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41722.2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41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唐迪;车婧琦;金伟杰;黄喜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3/36 | 分类号: | B64C3/36;B64C3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周红芳;朱盈盈 |
地址: | 31000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羽毛 掌骨 协同 运动 仿生 连接 结构 | ||
1.游隼羽毛与掌骨协同运动的仿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仿生机翼掌骨(1)、若干根沿着仿生机翼掌骨(1)均布的仿生初级飞羽(2)及附着在仿生初级飞羽(2)羽根上的仿生覆羽(11),所述仿生机翼掌骨(1)的腹侧设有一层腹侧仿生腱膜(3),每根所述仿生初级飞羽(2)均通过腹侧肌腱束(4)与腹侧仿生腱膜(3)相连接,相邻两根所述仿生初级飞羽(2)之间通过仿生肌腱(9)相连接,所述仿生机翼掌骨(1)的背侧设有背侧仿生腱膜(12),所述仿生覆羽(11)与背侧仿生腱膜(12)之间通过背侧肌腱束(13)相连接,所述仿生初级飞羽(2)的羽根、仿生覆羽(11)的羽根均通过旋转连接件(5)与仿生机翼掌骨(1)之间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隼羽毛与掌骨协同运动的仿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初级飞羽(2)设置在仿生机翼掌骨(1)的侧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隼羽毛与掌骨协同运动的仿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腹侧肌腱束(4)包括若干束第一小肌腱束(401),若干束所述第一小肌腱束(401)的一端附着在腹侧仿生腱膜(3)上,若干束所述第一小肌腱束(401)的另一端汇集形成一束第一肌腱束段(402),所述第一肌腱束段(402)附着在仿生初级飞羽(2)羽根上,所述第一肌腱束段(402)的外侧沿着第一肌腱束段(402)呈树状发散设置有若干束第一分束(403),若干束所述第一分束(403)包覆在仿生初级飞羽(2)羽根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隼羽毛与掌骨协同运动的仿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覆羽(11)位于所述仿生初级飞羽(2)的下方,且靠向仿生机翼掌骨(1)的近端一侧,所述仿生覆羽(11)通过仿生肌肉直接与仿生初级飞羽(2)的表面相连接,所述仿生覆羽(11)的直径小于仿生初级飞羽(2)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隼羽毛与掌骨协同运动的仿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侧肌腱束(13)包括若干束第二小肌腱束(1301),若干束所述第二小肌腱束(1301)的一端附着在背侧仿生腱膜(12)上,若干束所述第二小肌腱束(1301)的另一端汇集形成一束第二肌腱束段(1302),所述第二肌腱束段(1302)附着在仿生覆羽(11)羽根上,所述第二肌腱束段(1302)的外侧沿着第二肌腱束段(1302)呈树状发散设置有若干束第二分束(1303),若干束所述第二分束(1303)包覆在仿生覆羽(11)羽根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游隼羽毛与掌骨协同运动的仿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连接件(5)包括第一连接件(14)及与第一连接件(14)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件(15),所述第一连接件(14)及第二连接件(15)均为圆柱体,所述第一连接件(14)一端设有安装槽(1401),所述第二连接件(15)一端设有与安装槽(1401)相配合的插接凸起(1501),所述插接凸起(1501)插接在安装槽(1401)内并通过固定件(16)形成枢轴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14)安装在仿生机翼掌骨(1)上,所述第二连接件(15)与仿生初级飞羽(2)或者仿生覆羽(11)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游隼羽毛与掌骨协同运动的仿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束所述第二小肌腱束(1301)分布在旋转连接件(5)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172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轨道车辆车窗的安装装置
- 下一篇:超声波传感器测试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