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菌包装机用臭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40738.1 | 申请日: | 2021-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34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宇恒;李军;徐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特途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13/11 | 分类号: | C01B13/11;B65B55/18;B01F23/23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青浦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菌 装机 臭氧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菌包装机用臭氧装置,包括脚架、水气混合桶、桶盖、入料盘、压力表、臭氧发生器、显示屏、调节旋钮、出气管、连接管、球阀、臭氧出气管、废气排出管、臭氧消灭盒、进气连接管、进气管、流量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四件臭氧发生器串联生产臭氧,生产稳定,工作寿命长,同时可以根据调解旋钮以及显示屏调解生产臭氧的效率,适合不同需要臭氧的无菌包装机;采用水气混合桶将水与臭氧想通,然后混合均匀,排出后可以直接对设备或者需要包装的物品进行杀菌消毒,保证整套包装流程无菌,适用于多种型号无菌包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丁无菌包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菌包装机用臭氧装置。
背景技术
食品无菌包装是指将经过杀菌后已获得商业无菌状态的产品,封闭在已杀菌的容器中,在无菌环境下灌注,灌装后包装容器保持密封以防止再度感染,以期在不加防腐剂、不经冷藏条件下得到较长的货架寿命的包装方法。经无菌包装的食品不须添加防腐剂,在常温下可以保持一年至一年半不变质,大大节省了能源和设备;由于无菌食品包装的灭菌时间短,因而食品的营养成分破坏少,色、味保持较好,在牛奶、酸奶、果汁等包装中均得到广泛应用。
无菌包装包括包装材料的无菌、包装产品的无菌、包装环境的无菌和包装后完整封合四个要素。“无菌”表明了产品中不含任何影响产品质量的微生物,“完整封合”表明了经过适当的机械手段将产品封合到一定容积的包装内,能防止微生物和气体或水蒸汽进入包装。无菌包装材料一般有金属罐、玻璃瓶、塑料容器、复合罐、纸基复合材料、多层复合软包装等几种。
对敞开式无菌包装机而言,在无菌充填之前,包装机内与产品接触的表面必须经过杀菌。其杀菌是通过包装机自身产生的无菌热空气或无菌热蒸汽来实现的。在杀菌过程中,无菌热空气直接接触包装机与产品接触的表面进行杀菌。封闭式无菌包装机的杀菌只通过无菌热空气是不够的,还要保证封闭空间的无菌,即无菌室的杀菌。生产前,无菌室一般用双氧水喷雾和无菌空气的干燥来实现,无菌空气是通过包装机内的无菌空气加热器将其加热至一定温度所得到的;杀菌时,液态双氧水喷射至无菌热空气中并瞬时蒸发,这样无菌空气和双氧水气体的混合物进入无菌室进行杀菌,冷凝在内表面的双氧水通过无菌热空气进行干燥,从而完成无菌室的杀菌。
臭氧以氧原子的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膜的结构,以实现杀菌作用。臭氧对细菌的灭活反应总是进行的很迅速,与其它杀菌剂不同的是:臭氧能与细菌细胞壁脂类的双键反应,穿入菌体内部,作用于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菌死亡。臭氧还作用于细胞内的核物质,如核酸中的嘌呤和嘧啶破坏DNA。臭氧首先作用于细胞膜,使膜构成成份受损伤,而导致新陈代谢出现障碍,臭氧继续渗透穿透膜,而破坏膜内脂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凋亡。
臭氧灭菌或抑菌作用,通常是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学等方面的综合结果。其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作用于细胞膜,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物质外流,使细胞失去活动;使细胞活动必需的酶失去活性;破坏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使其失去功能。臭氧杀灭病毒是通过直接破坏核糖核酸或脱氧核酸完成的。而杀灭细菌、霉菌类微生物则是臭氧首先作用与细胞膜,使细胞膜的构成收到损伤,导致新陈代谢障碍并抑制其生长,臭氧继续渗透破坏膜内脂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通透性,导致细胞溶解、死亡。
现有的无菌包装机,在包装时往往使用多重灭菌技术,其中臭氧是较为重要的一环,但是其发生装置在使用中往往容易损坏,导致臭氧生产不稳定,其次水汽结合时不够彻底,用于消毒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菌包装机用臭氧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特途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特途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07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