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向压差控制器和液压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40366.2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6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谯维智;穆文堪;高翔;刘晓超;王振宇;尚耀星;焦宗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F16K11/065;F16K2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51 | 代理人: | 柯宏达;王铭珠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控制器 液压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向压差控制器,该双向压差控制器包括:阀体和壳体均具有中空腔,阀体位于壳体的中空腔内,阀芯位于阀体的中空腔内,第一限位接头和第二限位接头分别位于壳体的两端,第一滑动部的一端与第一限位接头固定连接,第一滑动部的另一端与阀芯的一端固定连接,阀芯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动部位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滑动部位的另一端与第二限位接头的一端固定连接。本发明可以解决在双向变量液压泵或液压马达在旋向改变时,即液压泵或液压马达进口、出口发生改变时,始终使得液压泵高压出口或液压马达高压进口与斜盘变量机构液压腔保持沟通,感应高压变化,自动调整斜盘角度,使液压泵或液压马达能够根据负载变化进行伺服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压差控制器和液压设备。
背景技术
液压泵、液压马达是液压系统的核心部件,当前常用的液压泵为单向变量液压泵或双向定量液压泵,液压马达为双向定量液压马达,随着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伺服控制作为一种趋势对液压泵、液压马达均提出了双向变量的功能需求。
而不管是双向变量液压泵,还是双向变量液压马达,若斜盘保持一个角度,双向则意味着内轴需要在正反转两个方向上旋转,方可改变进出口油液的方向,也就是液压泵或液压马达的进口与出口互换。而变量则要求液压泵或液压马达在负载变化的情况下,在左右旋两个旋向上都能够对斜盘的角度进行跟踪从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使斜盘的角度处于动态变化中,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值。因此双向变量就需要在旋向改变,进、出口改变即高压口与低压口互换时,仍需要高压口始终与斜盘变量机构液压腔保持沟通。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双向压差控制器和液压设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压差控制器,该双向压差控制器包括:第一限位接头、第一滑动部、阀芯、第二滑动部、第二限位接头、阀体和壳体;其中,所述阀体和所述壳体均具有中空腔,所述阀体位于所述壳体的中空腔内,所述阀芯位于所述阀体的中空腔内,第一限位接头和第二限位接头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第一滑动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接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另一端与所述阀芯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阀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动部位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动部位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接头的一端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接头设置有第一孔道与所述阀体一端的中空腔连通,所述第二限位接头设置有第二孔道与所述阀体另一端的中空腔连通,所述阀芯的外表面与所述阀体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封闭腔和第二封闭腔,所述第一封闭腔与所述第二封闭腔互不连通,所述第一封闭腔与所述阀体一端的中空腔连通,所述第二封闭与所述阀体另一端的中空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阀体上设置有第三孔道,所述第三孔道贯穿所述阀体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四孔道,所述第四孔道贯穿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阀体还设置有第五孔道和第六孔道,所述第五孔道和所述第六孔道均贯穿所述阀体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第三孔道位于所述第五孔道和所述第六孔道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封闭腔位于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五孔道之间,所述第一封闭腔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五孔道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封闭腔位于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六孔道之间,所述第二封闭腔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六孔道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第五孔道和所述第六孔道相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均为复位弹簧。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压设备,所述液压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中所述双向压差控制器,所述液压设备包括液压泵或液压马达。
可选地,所述双向压差控制器的第一限位接头和第二限位接头分别连接所述液压设备的进口油路和出口油路,所述双向压差控制器的第四孔道与所述液压设备的斜盘变量机构液压腔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03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