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储热型余热回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32291.3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5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赵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诚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1/18 | 分类号: | F22B1/18;F28B1/02;F28B9/04;F28B9/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禾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20 | 代理人: | 宋萍 |
地址: | 31001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储热型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热型余热回收装置,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的余热回收装置热回收效率较低的问题。所述余热回收管的两侧一体设置有烟道连接管,一侧所述烟道连接管的一端设置有烟气进口,另一侧所述烟道连接管的一端设置有烟气出口,所述烟道连接管的两侧安装有烟气排管,位于所述烟气进口一端的烟道连接管的内部安装有换热螺旋管,且烟气排管与烟道连接管通过连接法兰密封固定,所述余热回收管的上方焊固定有汽包,所述余热回收管的内部设置有烟气换热腔,所述烟气换热腔内部的两侧均设置有一组换热板组件,所述烟气换热腔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蒸汽辅助加热装置,且蒸汽辅助加热装置的上端延伸至汽包的内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储热型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余热资源属于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或可燃物料转换后的产物,或是燃料燃烧过程中所发出的热量在完成某一工艺过程后所剩下的热量。
但是,现有的余热回收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回收过程中依旧存在相当大的一部分热能损失,从而导致热回收效率较低,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储热型余热回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热型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余热回收装置热回收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储热型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管,所述余热回收管的两侧一体设置有烟道连接管,一侧所述烟道连接管的一端设置有烟气进口,另一侧所述烟道连接管的一端设置有烟气出口,所述烟道连接管的两侧安装有烟气排管,位于所述烟气进口一端的烟道连接管的内部安装有换热螺旋管,且烟气排管与烟道连接管通过连接法兰密封固定,所述余热回收管的上方焊固定有汽包,所述余热回收管的内部设置有烟气换热腔,所述烟气换热腔内部的两侧均设置有一组换热板组件,所述烟气换热腔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蒸汽辅助加热装置,且蒸汽辅助加热装置的上端延伸至汽包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蒸汽辅助加热装置由蒸汽上升管、进水管、储水管、蒸汽出口和补水口组成,所述进水管的下端位于烟气换热腔的内部,且进水管的上端延伸至汽包的内部,所述蒸汽上升管位于进水管的一侧,且蒸汽上升管设置有六个,所述储水管的上端分别与蒸汽上升管和进水管密封固定,所述蒸汽上升管的上端延伸至汽包的内部,所述蒸汽出口位于蒸汽上升管的上端,所述补水口设置有七个,且补水口分别与进水管密封固定。
优选的,每组所述换热板组件由第一扇形换热板和第二扇形换热板组成,且第一扇形换热板和第二扇形换热板均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扇形换热板和第二扇形换热板分别与余热回收管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第一扇形换热板和第二扇形换热板之间呈错位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扇形换热板和第二扇形换热板的上端设置有导热板,且导热板延伸至汽包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汽包一侧的上端安装有汽轮机,且汽包与汽轮机通过蒸汽排管密封固定,所述汽轮机的一端安装有发电机,所述汽轮机的下方设置有冷凝箱,所述冷凝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冷凝器,且冷凝器的上端与汽轮机的排气口通过连接管密封固定,所述冷凝器的下端设置有冷凝水排管,所述换热螺旋管靠近余热回收管的一端设置有冷凝水进管,且冷凝水进管与冷凝水排管密封固定。
优选的,所述换热螺旋管的外部设置有换热翅片,换热翅片设置有若干个,且换热翅片依次分布。
优选的,所述汽包的另一侧设置有储热筒,所述储热筒一侧的下端密封固定有热水进管,且热水进管的一端与换热螺旋管靠近烟气进口的一端密封固定,所述储热筒另一侧的上端设置有第一补水管,且第一补水管的一端与汽包相连通,所述热水进管和第一补水管的中间位置处均安装有水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诚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诚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22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行走助力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节能环保型湿砂烘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