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水位差岸滩的生态护滩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30663.9 | 申请日: | 2021-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3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 发明(设计)人: | 陆彦;吴攀;陆永军;吴昱甫;刘怀湘;黄廷杰;李寿千;左利钦;朱明成;王志力;莫思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E02B3/14;A01G9/02;A01G17/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刘佳慧 |
| 地址: | 21002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位 岸滩 生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水位差岸滩的生态护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护滩结构施工:在滩面上铺设一层沙土,构成沙土层;在沙土层上铺设碎石,构成碎石层;在碎石层上铺设热镀锌钢丝网固定碎石层;在热镀锌钢丝网上构建若干护滩单元,每一护滩单元的施工方法为:在热镀锌钢丝网上铺设钢砂网;钢砂网上放置中空的预制混凝土块;预制混凝土块底部外围铺镇碎石;在预制混凝土块的种植孔洞内栽种护滩植物;护滩植物根系上层土壤用碎石压载;最后在预制混凝土块底部外围碎石铺镇处用混凝土固定;步骤二、在护滩植物栽种后一年内进行日常养护管理,以确保植物生长存活。本发明施工过程简便快速,布局简单,能在短时间内对大面积边滩进行施工保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防护领域,涉及一种生态护滩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高水位差岸滩的生态护滩方法。
背景技术
河湖作为生活、农业、工业用水等来源,自古就是城市与文明发展的命脉之一,河湖的治理与保护更是如今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之一。河湖的边滩防护更是治理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与生态理念的发展,人们以逐渐抛弃硬化、固化的护滩结果,越来越多的使用生态植物型护滩。
生态植物型护滩有别于传统的硬质护滩,在满足了稳定、保护边滩不受水流侵蚀的同时,还可以参与恢复、保护边滩周围的生态环境;在满足了工程应用的同时,也保证了良好的景观要求。但是现如今的生态护滩,在拥有众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以下缺点:
施工方式较为复杂,施工难度较硬质化护坡难;对于不耐水淹的护滩植物,在高水位差环境下,夏季丰水期时淹没的植物成活率低;植物生长初期,根系不发达,固土能力低,防冲性能较差;混凝土构件透水性差,碱度高,抑制植物生长,与生态环境结合能力差;为了景观效果,需要复杂的提前规划布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水位差岸滩的生态护滩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水位差岸滩的生态护滩方法,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护滩结构施工:
在滩面上铺设一层沙土,构成沙土层;在沙土层上铺设碎石,构成碎石层;在碎石层上铺设热镀锌钢丝网固定碎石层;
在热镀锌钢丝网上构建若干护滩单元,每一护滩单元的施工方法为:在热镀锌钢丝网上铺设钢砂网;钢砂网上放置中空的预制混凝土块,预制混凝土块具有至少一个上下贯穿的种植孔洞;预制混凝土块底部外围铺镇碎石;在预制混凝土块的种植孔洞内栽种护滩植物,护滩植物为夏季耐淹存活率高、全年生长的灌木;护滩植物根系上层土壤用碎石压载;最后在预制混凝土块底部外围碎石铺镇处用混凝土固定;
若干护滩单元在岸滩上均匀分布,植物预制块的间隔与密度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
步骤二、在护滩植物栽种后一年内进行日常养护管理,以确保植物生长存活。
本方法适用于高水位差岸滩区域,丰水期淹没,枯水期裸露的河湖边滩:本方法构建的生态护滩抗冲能力强,通过植物种类的选用和栽种后一年的护理期,使得高水位淹没时植物存活率高,且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能有效保护不同季节水位差较高的河湖岸滩。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水位差岸滩的生态护滩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预制混凝土块为横截面呈“田”字形的田字格构件,具有四个种植孔洞。田字格构件整体尺寸为25cm×25cm×20cm(长×宽×高),内部均等分为四个上下中空的方形孔洞(边长约9cm)。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水位差岸滩的生态护滩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护滩植物栽种后一年内日常养护管理的方法为:栽种入预制混凝土块后需专人进行日常养护管理促进成活,栽种初期1个月内,每周浇水3-4次,雨天不用浇水,1个月后每周2-3次,2个月以后每周1-2次,以土壤浇透为宜,直至洪季被水淹没;栽种初期1年内,天气炎热时期保湿和遮阴,且洪季退水露出之后继续养护,对未成活植物进行补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06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