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替代连接器的磁共振射频线圈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30060.9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34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松涛;沈江;林海洋;何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辰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3/34 | 分类号: | G01R33/3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益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81 | 代理人: | 方燕娜;王雯婷 |
地址: | 20170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替代 连接器 磁共振 射频 线圈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磁共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替代连接器的磁共振射频线圈结构。一种替代连接器的磁共振射频线圈结构,包括上、下两部分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部分线圈包括谐振回路一、电感一,谐振回路一上串联电感一;所述的下部分线圈包括谐振回路二、电感二、前置放大器,谐振回路二与前置放大器连接,并且谐振回路二与前置放大器之间串联电感二。同现有技术相比,提供一种替代连接器的磁共振射频线圈结构,不需使用同轴连接器,也能将信号从位于上半部的通道的谐振回路馈入到位于下半部的前置放大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共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替代连接器的磁共振射频线圈结构。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先进的人体无损成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体各个部位疾病的诊断。磁共振射频线圈是磁共振成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决定着磁共振成像质量的好坏。
多通道相控阵射频线圈因为其高信噪比、高并行扫描能力是目前磁共振射频线圈的主流。随着技术进步,磁共振射频线圈的通道数越来越多,目前16通道,32通道已经是标准配置,甚至64通道线圈也已经广泛使用。
很多线圈,比如头线圈、头颈线圈、膝关节线圈等,都是硬线圈,其结构通常都是由可以打开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线圈通道位于线圈的下半部分,一部分线圈通道位于线圈的上半部分,还有一部分跨越了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
而通常,线圈的上下两部分的尺寸都相差不会很大,所以上下两部分的通道数也不会相差很多。通道数越多,需要的连接器的数量也越多,对于一个32通道的头线圈,通常由10多个通道完全位于上半部分,所以至少需要10多个同轴连接器。无磁连接器,尤其是无磁同轴连接器的价格非常昂贵,所以这会导致线圈的成本急剧上升。更为糟糕的是,使用10多个同轴连接器再加上很多的直流连接器后,上下两部分的扣合和打开都非常费力。由于同轴连接器的尺寸精度要求都很高,所以线圈的可靠性更是随着连接器数量的增多而急剧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替代连接器的磁共振射频线圈结构,不需使用同轴连接器,也能将信号从位于上半部的通道的谐振回路馈入到位于下半部的前置放大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替代连接器的磁共振射频线圈结构,包括上、下两部分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部分线圈包括谐振回路一、电感一,谐振回路一上串联电感一;所述的下部分线圈包括谐振回路二、电感二、前置放大器,谐振回路二与前置放大器连接,并且谐振回路二与前置放大器之间串联电感二。
所述的谐振回路一与电感一之间串联电容一。
所述的电感二的两端与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的电感二与前置放大器之间串联电容二。
所述的电感一和电感二之间相互靠近,形成有效的互感耦合。
所述的电感一和电感二为平面螺旋电感。
所述的上部分线圈及下部分线圈的外侧分别连接设有平面,上下两个平面内分别设有电感一和电感二。
所述的电感一和电感二之间的距离为4~8mm。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提供一种替代连接器的磁共振射频线圈结构,不需使用同轴连接器,也能将信号从位于上半部的通道的谐振回路馈入到位于下半部的前置放大器。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线圈谐振回路和前置放大器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连接示意图。
图3为电感一和电感二布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辰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辰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00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