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低温放电单元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28182.4 | 申请日: | 2021-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771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 发明(设计)人: | 陈镜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19/08 | 分类号: | B01J19/08;B01J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倪建娣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低温 放电 单元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低温放电单元,包括绝缘管以及高压电极管,所述高压电极管设置在绝缘管内部,所述绝缘管和高压电极管之间设置有通气内腔,所述绝缘管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进气口以及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通入待处理的反应气体,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与通气内腔相连通,所述高压电极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通油内腔,本发明采用通油冷却的方式,能够有效对放电区温度进行控制,相较于水冷的方式能够提高冷却过程的安全性,防止触电问题的发生,并且油能比水控制的温度范围更广,以保证冷却的有效性,解决了放电区温度上升较快、控制难度大、从而导致活性物质存在时间短、浓度低和中间产物无法获得且冷却安全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体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低温放电单元。
背景技术
柴油机具有功率大、效率高、经济性好等优点,在工农业生产和城市交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柴油机有害排放引起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控制重点是微粒(PM)和氮氧化合物(NOx)。目前,单纯依靠机内净化技术已无法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需要结合机外净化技术。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BD)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技术处理柴油机排放物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使用范围广、能同时处理多种污染物、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柴油机后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NTP反应器放电间隙的空气等气源被击穿后,产生大量的活性物质,包括O、O2、OH、O3、NO2以及氮、氧原子的各种激发态等。日本学者Masaaki Okubo等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250℃左右实现了微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的再生,指出O3和NO2是氧化PM的主要物质。相关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O3和NO2的分解反应加剧,超过100℃时分解非常剧烈。采用自然冷却的NTP反应器放电区温度上升较快,控制难度大,导致活性物质存在时间短、浓度低和中间产物难以获得的问题。因此,有效控制放电区温度对NTP反应器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为有效控制放电区温度,设计了一种超低温放电单元,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间接低温等离子体系统降低柴油机排放和再生DPF提供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低温的介质阻挡放电DBD型NTP反应装置,以有效控制放电区温度,可有效解决放电区温度上升较快、控制难度大、从而导致活性物质存在时间短、浓度低和中间产物无法获得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超低温放电单元,包括绝缘管以及高压电极管,所述高压电极管设置在绝缘管内部,所述绝缘管和高压电极管之间设置有通气内腔,所述绝缘管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进气口以及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通入待处理的反应气体,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与通气内腔相连通,所述高压电极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通油内腔,所述高压电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分别与第一通油内腔相连通,所述绝缘管的外部中间设置有低压电极管,所述低压电极管和绝缘管之间设置有第二通油内腔,所述低压电极管的外部连接有第二进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二进油口和第二出油口分别与第二通油内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口与绝缘管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头,所述出气口与绝缘管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用于对绝缘管的两端进行密封,所述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分别与通气内腔相连通,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与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内部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第一出油口以及第二出油口分别连接有通油管,所述通油管上套设有防冷凝机构,所述防冷凝机构用于除去通油管外部的冷凝水。
进一步地,所述防冷凝机构包括套管,所述套管内部贯穿有通孔,所述通油管通过通孔贯穿套管,所述套管内部开设有烘干内腔,所述套管上连接有第一通气口以及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用于向套管循环通入烘干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81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