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除氧合成氨塔及可再生能源合成氨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727887.4 | 申请日: | 2021-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799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 发明(设计)人: | 罗宇;林立;陈崇启;江莉龙;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C01C1/04 | 分类号: | C01C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芊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1 | 代理人: | 彭秀丽 |
| 地址: | 350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氨 可再生能源 系统 | ||
1.一种自除氧合成氨塔,包括反应器外筒(12),所述反应器外筒(12)上设有原料气进入管(11)和产物气出气管(14),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应器外筒(12)内套装有触媒框(16)和除氧罐(120),所述触媒框(16)内装设有合成氨催化剂的催化剂床层(140);所述反应器外筒(12)与所述触媒框(16)间形成环隙气体通道Ⅱ(b),所述环隙气体通道Ⅱ(b)的一端与所述产物气出气管(14)连通;
所述催化剂床层(140)内设置一中心管(15),所述中心管(15)的一端通过所述除氧罐(120)与所述原料气进入管(11)连通,其另一端封闭且设置于所述催化剂床层(140)内部,沿所述中心管(15)的轴向在其管壁上开设若干气孔;
所述触媒框(16)内布置若干穿越所有所述催化剂床层(140)内部的换热管束(173),每个所述换热管束(173)的一端分别与高压进水管(171)连通,其另一端与蒸汽管(18)连通;
原料气经所述除氧罐(120)除氧后借助所述中心管(15)进入与其连通的所述触媒框(16)内进行合成氨反应,反应产物通过所述环隙气体通道Ⅱ(b),自所述产物气出气管(14)排出;各所述换热管束(173)中高压水吸收来自所述触媒框(16)内的反应热发生相变,生成高压蒸汽后,自所述蒸汽管(18)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除氧合成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外筒(12)内还设有一换热器(110),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一冷气口(1101)与所述除氧罐(120)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二冷气口(1102)与所述中心管(15)连通,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一热气口(1103)与所述环隙气体通道Ⅱ(b)连通,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二热气口(1104)与所述产物气出气管(14)连通,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一热气口(1103)与第二热气口(1104)作为连通的一对,用于通过热交换加热原料气,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一冷气口(1101)与第二冷气口(1102)作为连通的一对,用于通过热交换冷却产物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除氧合成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罐(120)为两个,分别为第一除氧罐(1201)和第二除氧罐(1202),每个所述除氧罐(120)上分别设有第一进气口(c)、第二进气口(d)、第一出气口(e)和第二出气口(f),每个所述除氧罐(120)的第一进气口(c)与所述原料气进入管(11)连通,其第二进气口(d)与所述环隙气体通道Ⅱ(b)连通,所述第一除氧罐(1201)的第一出气口(e)与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一冷气口(1101)连通,所述第二除氧罐(1202)的第一出气口(e)与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二冷气口(1102)连通,且在所述第二除氧罐(1202)的第一出气口(e)与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二冷气口(1102)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除氧罐(1201)的第一出气口(e)与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一冷气口(1101)之间的管路上分别设有与所述中心管(15)的进气端连通的第一进气支管(111)和第二进气支管(112);所述第一除氧罐(1201)的第二出气口(f)与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一热气口(1103)连通,所述第二除氧罐(1202)的第二出气口(f)与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二热气口(1104)连通,且在所述第一除氧罐(1201)的第二出气口(f)与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一热气口(1103)之间的连通管路上、所述第二除氧罐(1202)的第二出气口(f)与所述换热器(110)的第二热气口(1104)之间的连通管路上分别设有与所述产物气出气管(14)连通的第一出气支管(141)和第二出气支管(142);
所述第一除氧罐(1201)的第一进气口(c)、第二进气口(d)、第一出气口(e)和第二出气口(f)处分别设有第一控制阀(g)、第十二控制阀(r)、第三控制阀(i)和第四控制阀(j),所述第二除氧罐(1202)的第一进气口(c)、第二进气口(d)、第一出气口(e)和第二出气口(f)处分别设有第十控制阀(p)、第十一控制阀(q)、第八控制阀(n)和第七控制阀(m),所述第一进气支管(111)和第二进气支管(112)上分别设有第二控制阀(h)和第九控制阀(o),所述第一出气支管(141)和第二出气支管(142)上分别设有第五控制阀(k)和第六控制阀(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未经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788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