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727544.8 | 申请日: | 2021-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72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 发明(设计)人: | 王迪;宋雄;任付金;吴小珍;杨顺毅;黄友元;贺雪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贝特瑞(江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4/525 | 分类号: | H01M4/525;H01M4/505;H01M4/62;H01M10/0525;C01G5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钱娴静 |
| 地址: | 213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正极 活性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锂离子电池 | ||
本申请提供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化学通式为LiaYbNixCoyM1‑x‑yO2,其中,0.95≤a≤1.08,0≤b0.2,0.4≤x0.95,0≤y0.6;M选自Mn、Al、Cu、Zn、Cr中的至少一种;Y选自Na、K、Rb、Cs、Fr中的至少一种;所述Y离子在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锂层中的掺杂量是Y离子总掺杂量的80%以上。本申请提供的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能够实现碱金属离子的定向掺杂,提高碱金属离子在锂层中的掺杂量,从而有效改善正极活性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正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三元正极材料由于其高的比容量和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缺陷,由于锂离子与镍离子半径相近,存在阳离子混排现象,锂层中的镍离子浓度越大,锂在层状结构中的脱嵌越难,导致较大的容量衰减。
目前主要是通过离子掺杂来改善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电化学性能。但是一般的掺杂主要由高温的扩散来完成,元素掺杂在过渡金属层或过渡金属层和锂层,但是现有的掺杂处理无法实现精确掺杂,碱金属离子不能精确掺杂进入锂层内,导致锂层中的碱金属离子掺杂量不足,即碱金属离子无法在锂层中形成支柱结构,从而导致三元正极材料中的Li-Ni阳离子混排,使得材料的晶体结构稳定性下降。因此,如何实现碱金属离子定向掺杂,提高碱金属离子在锂层中的掺杂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出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能够实现碱金属离子的定向掺杂,提高碱金属离子在锂层中的掺杂量,从而有效改善正极活性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化学通式为LiaYbNixCoyM1-x-yO2,其中,0.95≤a≤1.08,0≤b0.2,0.4≤x0.95,0≤y0.6;M选自Mn、Al、Cu、Zn、Cr中的至少一种;Y选自Na、K、Rb、Cs、Fr中的至少一种;所述Y离子在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锂层中的掺杂量是Y离子总掺杂量的80%以上。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满足以下特征a~c中的至少一种:
a.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晶体结构属于空间群R3m;
b.在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XRD图谱中,(003)面与(104)面之间的衍射峰强度比I003/I104满足1.3<I003/I104≤1.7;
c.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晶格参数c满足以下关系: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满足以下特征a~d中的至少一种:
a.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为5μm至15μm;
b.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0.6m2/g至1.6m2/g;
c.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5kN/cm2加压下的粉体电导率大于0.09S/cm;
d.在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Li-Ni混排度小于2.6%。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满足以下特征a~b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贝特瑞(江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贝特瑞(江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75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