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过热功能的釜式蒸发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26045.7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65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磊;牛忠华;杨洁;付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1/08 | 分类号: | F22B31/08;F22B37/10;F22B37/26;F22G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徐俊;柏子雵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过热 功能 蒸发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过热功能的釜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侧筒身及管侧筒身,壳侧筒身与管侧筒身之间设有管板,其中:壳侧筒身内设有蒸发管束及过热管束,蒸发管束和过热管束连接在管板上,壳侧筒身设有过热蒸汽出口及给水进口;管侧筒身设有加热介质进口及加热介质出口,管侧筒身内的腔体与蒸发管束和过热管束相连通。本发明具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减少设备数量;2、降低系统布置的复杂性;3、降低运行控制难度;4、减少管道布置;5、减少蒸汽的流动阻力;6、降低设备现场布置的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过热功能的釜式蒸发器,用于降低蒸发系统的复杂性及设备成本,减小设备布置的难度,属于电站换热器设备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釜式蒸发技术是目前蒸汽发生系统中所广泛应用的主流技术之一,其技术比较成熟。现有的釜式蒸汽发生技术均是将给水的蒸发和蒸汽的过热两个过程分开实现,蒸发流程如图1所示。
现有的釜式蒸发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由于给水蒸发和蒸汽过热两种功能分开实现,导致设备数量增加和额外的管道布置,使得管道布置和系统控制比较复杂,蒸发器和过热器之间的管道也会导致蒸汽阻力增大;另外当现场布置空间比较紧张时,设备数量的增加会增大现场设备布置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釜式蒸发技术中必须将蒸发和过热两种功能分离。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带有过热功能的釜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侧筒身及管侧筒身,壳侧筒身与管侧筒身之间设有管板,其中:
壳侧筒身内设有蒸发管束及过热管束,蒸发管束和过热管束连接在管板上,壳侧筒身设有过热蒸汽出口及给水进口;
管侧筒身设有加热介质进口及加热介质出口,管侧筒身内的腔体与蒸发管束和过热管束相连通;
加热介质经由加热介质进口进入管侧筒身的腔体后,先进入蒸发管束将经由给水进口通入壳侧筒身内的给水加热成饱和蒸汽;在蒸发管束内换热后的加热介质出蒸发管束后回到管侧筒身内的腔体,再进入过热管束,由通入加热介质的过热管束将饱和蒸汽加热成过热蒸汽,过热蒸汽经由过热蒸汽出口出壳侧筒身;在过热管束内换热后的加热介质出过热管束后回到管侧筒身内的腔体,再经由加热介质出口出管侧筒身。
优选地,所述管侧筒身内的腔体通过分程隔板分隔为互不相通的三个部分,分别定义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第一腔室与所述加热介质进口相连通,所述加热介质经由所述加热介质进口进入第一腔室后再进入所述过热管束;出所述过热管束的换热后的加热介质进入第二腔室,随后再进入所述过热管束;出所述过热管束的换热后的加热介质进入第三腔室;第三腔室与所述加热介质出口相连通,加热介质经由所述加热介质出口出所述管侧筒身。
优选地,所述管侧筒身内还设有丝网除沫器,丝网除沫器位于所述蒸发管束与所述过热管束之间,通过丝网除沫器分离所述饱和蒸汽中所携带的液态水,达到除湿的目的。
优选地,为保证除湿的效果,根据所述饱和蒸汽的参数不同,设置所述丝网除沫器和所述蒸发管束之间的距离值。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釜式蒸发技术中必须将蒸发和过热两种功能分离的缺点,并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运行控制的难度、设备的投资成本以及设备布置的难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减少设备数量;2、降低系统布置的复杂性;3、降低运行控制难度;4、减少管道布置;5、减少蒸汽的流动阻力;6、降低设备现场布置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釜式蒸汽发生技术的蒸发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蒸发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60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