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饱满度缺陷修复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25668.2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43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0 |
发明(设计)人: | 毛诗洋;孙彬;赵洋;叶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G2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2 | 代理人: | 刘莹莹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 套筒 灌浆 连接 饱满 缺陷 修复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饱满度缺陷修复装置,包括:灌出浆分离装置,与待修复套筒上的出浆口连通,形成修复用注浆入口;恒压装置,与灌出浆分离装置连接,用于提供恒定的灌浆压力;注浆器,与恒压装置连接,用于搅拌和输送灌浆料。本发明所提供的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饱满度缺陷修复装置及方法,具有现场可操作性高,装置成本低廉、操作简便,修复质量可靠且不会对套筒灌浆连接造成损伤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饱满度缺陷修复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因对环境影响小、施工周期短、构件部品质量易于管控、材料利用率高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作为当前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竖向构件钢筋连接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施工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了结构的整体性和可靠性。
套筒灌浆连接是通过特殊设计的柱状套筒和作为粘结剂的无收缩灌浆料组合而成的钢筋连接装置,灌浆料强度、灌浆饱满度和钢筋插入长度是影响套筒灌浆连接性能的主要因素。由于灌浆套筒是在工厂生产阶段预埋在预制构件之中,现场构件安装后已无法直接观察到套筒内部情况,灌浆施工时通过目视方式检查进出浆口灌浆料的流淌状态,判断套筒内浆料是否已经饱满。封堵进出浆口后,无法再实时观察套筒内灌浆料高度,当出现漏浆等问题时若无法及时补灌,会导致硬化后的灌浆料高度低于设计要求,另外,由于后浇混凝土标高控制偏差过大或预留钢筋尺寸偏短等导致钢筋插入长度不足,上述问题均会造成钢筋有效锚固长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中对套筒灌浆连接施工验收要求是“灌浆应饱满、密实”,钢筋插入长度不得出现负偏差。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355-2015中,在对套筒灌浆连接进行检验和性能评定时,也是基于灌浆饱满、密实且钢筋有效锚固长度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目前已研发出成孔内窥法、X射线法、现场取样法等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质量检测技术,随着检测技术的实施应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施工质量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灌浆不饱满等质量缺陷时有发生,如何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不饱满缺陷进行修复,已成为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焦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预制构件,在同一个截面上接头率一般是100%,而且一般处于构件重要受力部位,当出现灌浆不饱满、钢筋插入长度等质量问题时,会对装配式结构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埋下重大隐患。
目前对于灌浆不饱满缺陷的修复方法主要是通过剔凿套筒近表面混凝土,并在筒壁钻孔方式进行补灌。该方法对构件和套筒的损伤均较大,当钻孔尺寸和钻孔位置选择不当时,会对套筒灌浆连接造成二次缺陷损伤。
现有公开号为CN109029630A、名称为“一种灌浆套筒的浆面检测及补浆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补浆方法和补浆装置,具体公开了补浆装置包括导流管、补浆管和显示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显示管相连,另一端连接灌浆套筒的注浆口或出浆口,所述补浆管与所述导流管相连通,所述导流管设有第一调节阀;至少一组灌浆套筒的注浆口或出浆口与一个浆面检测及补浆装置的导流管相连,所述补浆管设有封口装置或第二调节阀,采用封口装置将补浆管进行封口或关闭第二阀门,如此可防止注浆过程中注浆液沿补浆管溢出。该装置适用于灌浆料处于流动状态时的灌浆和补浆,对于灌浆料硬化后检测到的灌浆不饱满问题,无法进行修复。如按照目前的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要求的时间节点,通常在灌浆施工完成后6个月至2年期间,此时灌浆料已经完全硬化,当检测发现存在灌浆不饱满质量缺陷时,采用该装置及方法无法进行修复。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饱满度缺陷修复装置及方法,可在灌浆料硬化后仍可完成饱满度缺陷的修复,具有现场可操作性高,装置成本低廉、操作简便,修复质量可靠且不会对套筒灌浆连接造成损伤等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一个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56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