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量黑腔M带X射线辐射对称性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25477.6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5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琦;郭亮;赵航;李志超;龚韬;潘凯强;李三伟;蒋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T1/00 | 分类号: | G01T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徐静 |
地址: | 621900 四川省绵***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射线 辐射 对称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量黑腔M带X射线辐射对称性的方法,首先将黑腔、单能通道、针孔阵列、微通道板和X射线成像设备的中心都放在在同一条直线上,其中黑腔两侧壁的中心开有诊断孔,将靶球涂上荧光材料,放置在黑腔中心;将激光射入黑腔,激光在黑腔内转换成软X射线和M带X射线,M带X射线会照射在靶球上会诱发特征荧光,特征荧光从诊断孔射出,经单能通道、针孔阵列和微通道板后,在X射线成像设备上得到单能的靶球荧光图像,由于荧光强度与M带X射线的强度成正比,所以通过靶球荧光图像,可以计算得到M带X射线的对称性。本发明可以通过荧光材料的阈值特性,将软X射线和M带X射线分离开来,实现对黑腔M带X射线辐射对称性的分频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间接驱动激光聚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量黑腔M带X射线辐射对称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间接驱动激光聚变中,黑腔内X射线加热靶丸表面的烧蚀层产生向内的推力,最终靶丸形成高温高密度的中心热斑并实现聚变点火。黑腔辐射对称性是实现聚变点火的重要基础。当辐射场对称时,靶丸趋向于理想的球形压缩,此时压缩效率最高,热斑温度、密度也较高;当辐射场不对称时,靶丸偏离球形压缩,此时压缩效率降低,热斑温度、密度也会降低。因此,研究靶丸表面的辐射对称性对于理解靶丸压缩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黑腔内的X射线通常按照能量划分为软X射线和高能的M带X射线。M带X射线主要产生于电子温度较高而密度较低的冕区等离子体附近,其发射特性导致M带X射线具有更强的不对称性分布。目前,间接驱动激光聚变研究中通常采用热斑芯部自发光成像、高Z靶球再发光成像、冲击波速度测量等实验方法测量黑腔辐射对称性。然而,这些实验方法只能测量全能段的辐射对称性分布,而无法测量分频的M带X射线辐射对称性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分频的M带X射线辐射不对称性对靶丸压缩过程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精确的测量M带X射线辐射对称性,有助于准确评估其对靶丸压缩过程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量黑腔M带X射线辐射对称性的方法,将靶球上涂上硅荧光材料,利用荧光发射的阈值特性,黑腔内的M带X射线诱发硅的特征荧光。将靶球发射的荧光粉经过单能通道选能,然后通过针孔阵列、微通道板,最终在X射线成像设备上形成时空分辨的单能荧光图像;通过靶球荧光图像得到荧光图像的强度角分布,进一步获得M带X射线辐射对称性。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测量黑腔M带X射线辐射对称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包括依次间隔放置的黑腔、单能通道、针孔列阵、微通道板和X射线成像设备,所述黑腔、所述单能通道、所述针孔阵列、所述微通道板和所述X射线成像设备的中心位于一条直线上;
S2、在靶球表面涂上一层荧光材料,将靶球设置在黑腔中心;
S3、将激光射入所述黑腔,在所述X射线成像设备上得到单能的靶球荧光图像;
S4、利用所述靶球荧光图像,计算得到M带X射线辐射对称性。
靶球表面涂上一层荧光材料,黑腔内的M带X射线会诱发荧光材料的特征荧光而软X射线不能诱发荧光,特征荧光通过单能通道进行选能,再经过针孔阵列成像和微通道板,最后在X射线成像设备上形成时空分辨的单能靶球荧光图像。由于靶球发射的荧光强度正比于M带X射线强度,因此靶球荧光图像的强度角分布就等价于M带X射线辐射对称性分布,因而可以通过荧光图像的强度角分布获得M带X射线辐射对称性。
优选地,所述黑腔为用于间接驱动激光聚变研究的上下开有通孔、中间贯通的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黑腔的两侧壁上分别开有一个诊断孔,两个所述诊断孔的法线所成角度为180°。
本发明采用的黑腔为间接驱动激光聚变研究中用的黑腔,不同的是,在黑腔的侧壁上开有两个诊断孔,用于进行M带X射线的对称性测量。
优选地,所述诊断孔、所述单能通道、所述针孔阵列、所述微通道板和所述X射线成像设备的中心均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54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