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碳汇证书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24870.3 | 申请日: | 2021-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74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琳;高航;俞学劢;崔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数秦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Q50/26 | 分类号: | G06Q50/26;G06F16/27;G06F21/64;G06N3/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区块 证书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碳排放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碳汇证书系统,包括若干个碳汇基站和证书服务器,碳汇基站接入预设范围内的碳汇主体,碳汇主体将其名称、地理位置、碳汇植物品种及种植面积输入数据收集模块,数据收集模块还收集预设范围内的气象数据,数据存证模块将数据收集模块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存证,碳汇模型执行模块周期性将碳汇主体名下相应植物品种的种植面积及气象数据输入碳汇模型,得出碳汇量结果,证书服务器按预设模板排版并关联唯一证书编码后,作为碳汇证书出具。本发明的实质性效果是:使用碳汇基站收集碳汇主体的相关数据,并采用存证手段将相关数据存证固定,提高碳汇量的可信度,有助于大规模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排放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碳汇证书系统。
背景技术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除此之外还包括碳汇草、海洋植物及海洋微生物碳汇等。碳汇交易作为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措施,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推进。目前我国建立有绿证等相关可供交易的碳汇证书。绿证的真实性有政府监管实现,由于政府的监管范围有限,目前大量的碳汇尚未形成可信统一的、能够用于市场交易的证书出现。阻碍了碳汇市场的发展,不利于降低碳排放资源的充分利用。
中国专利CN102305792B基于非线性偏最小二乘优化模型的森林碳汇遥感估算方法、CN104483456B一种大型海藻群落固碳效率的测定方法、CN105225160B大型藻类渔业碳汇计量方法、CN104820065B一种城市单株乔木的碳汇测算方法及CN105987991B一种测定红树林碳汇能力的方法等公开了多种植物类型的多种碳汇量计算方法。但由于缺乏对种植面积及种植时间等的有效可信监督,尚不能依靠这些碳汇量计算方法生成可信的碳汇证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缺乏适于广泛应用的可信的碳汇证书生成系统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碳汇证书系统,本系统基于区块链和碳汇模型,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碳汇量计算和数据的可信监管,能够使碳汇证书得到推广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碳汇证书系统,包括若干个碳汇基站和证书服务器,若干个碳汇基站分布在碳汇植物种植区,每个碳汇基站接入预设范围内的碳汇主体,所述碳汇基站运行有主体管理模块、数据收集模块、数据存证模块和碳汇模型执行模块,种植有碳汇植物的碳汇主体向所述主体管理模块注册并被分配主体标识,碳汇主体将其名称、地理位置、碳汇植物品种及种植面积输入所述数据收集模块,所述数据收集模块还收集预设范围内的气象数据,所述数据存证模块将所述数据收集模块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存证,每个植物品种均有对应的碳汇模型,所述碳汇模型执行模块周期性将碳汇主体名下相应植物品种的种植面积及气象数据输入碳汇模型,得出碳汇量结果,所述证书服务器将碳汇主体名称、地理位置、碳汇植物品种、种植面积及碳汇量按预设模板排版并关联唯一证书编码后,作为碳汇证书出具。
作为优选,所述数据收集模块包括数据输入单元、气象数据同步单元、环境监测单元和数据验证单元,所述碳汇主体通过数据输入单元输入名称、地理位置、碳汇植物品种及种植面积,所述气象数据同步单元根据地理位置信息向气象部门同步对应的气象数据,所述环境监测单元连接若干个布置在碳汇植物种植区域的环境监测传感器,所述环境监测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CO2含量传感器、土壤酸碱度传感器和虫害传感器,所述数据验证单元接收碳汇主体上传的政府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将证明文件与数据输入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比对验证,所述数据验证单元还同步北斗遥测数据,根据遥测数据验证种植面积的真实性,对验证不通过的数据不予接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数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数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48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