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承载抗侧分离机构体系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724187.X | 申请日: | 2021-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58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强;宫海;储海军;郭建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装配式建筑与智能结构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黄凯 |
| 地址: | 226000 江苏省南通市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承载 分离 机构 体系 | ||
本申请涉及结构工程技术的领域,公开了一种承载抗侧分离机构体系,其包括外框架、内框架以及楼板,所述内框架设置于外框架的内圈,所述内框架包括多个水平设置的第一框架梁和多个竖直设置的第一梁柱,所述第一框架梁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梁柱铰接连接,其中靠近所述外框架的第一框架梁的一端与外框架铰接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梁柱铰接连接,所述外框架上设有减震支撑组件,所述楼板共同铺设在外框架和内框架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位置。本申请具有节省材料、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固性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结构工程技术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承载抗侧分离机构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传统建筑生产方式普遍存在着建筑资源能耗高、生产效率低下、工程质量和安全堪忧、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资源短缺严重等问题。这要求建筑业企业必须改变传统建筑生产方式,满足未来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促进新型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及建筑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变我国建筑业现状,摆脱传统建筑模式的依赖和束缚,寻求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路径。
与传统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建筑具有工业化水平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生命周期长、材料可回收等诸多优点。目前,在国家的鼓励下,钢结构建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相应的设计理论和结构体系势必要进行更新。传统的钢结构框架体系因钢材抗压、抗拉等各向性能较好,在满足竖向承载轴压比的要求下,柱截面面积较小,抗侧刚度小导致结构侧移过大,导致地震等水平力作用下发生侧移过大、整体失稳等问题;为满足侧移刚度,往往需要增加柱截面外型尺寸;在柱截面外型尺寸较大时,为保证柱构件不发生变形、屈曲等局部失稳问题,还需要增加组合板材的厚度与其宽度、高度相匹配,以保证宽厚比、高厚比等条件,从而增加材料用量,形成较多的冗余强度,增加造价,不利于现代钢结构建筑的推广。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目前的钢结构支撑体系存在的,为改善抗侧刚度小而增加材料用量导致结构强度冗余,造价较高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承载抗侧分离机构体系。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承载抗侧分离机构体系,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得出:
一种承载抗侧分离机构体系,包括外框架、内框架以及楼板,所述内框架设置于外框架的内圈,所述内框架包括多个水平设置的第一框架梁和多个竖直设置的第一柱,所述第一框架梁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柱铰接连接,其中靠近所述外框架的第一框架梁的一端与外框架铰接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柱铰接连接,所述外框架上设有减震支撑组件,所述楼板共同铺设在外框架和内框架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位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框架与铰接设置的内框架相配合,并通过减震支撑组件加强支撑,在未增加外框架和内框架材料用量的情况下,增强了整体结构的强度。与此同时,楼板协调传递水平力,使得竖向承载力与水平力抗侧力分开,由不同的构件分别承担,有利于释放冗余承载力,提高整体结构支撑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框架梁的两端均设有第一连接板,且所述第一框架梁的两侧均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第一柱的一端与第一柱焊接固定,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一框架梁上共同穿设有螺栓,且所述螺栓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与第一连接板背离第一框架梁的一侧相抵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框架梁通过与第一连接板连接固定,实现与第一柱的连接固定,安装简单便捷。第一框架梁与第一柱之间采用装配式连接的方式,便于在施工前对第一框架梁与第一柱进行运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装配式建筑与智能结构研究院,未经南通装配式建筑与智能结构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41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