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温度感应流动度测定仪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21677.4 | 申请日: | 202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30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黄凯健;叶文敏;李国芬;黄新;许涛;魏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1/12 | 分类号: | G01N11/12;G01N1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6 | 代理人: | 李天丽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浇注 沥青 混合 温度 感应 流动 测定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温度感应流动度测定仪,属于沥青桥面铺装技术领域。该仪器包括容器、支架和重锤。容器和支架由不锈钢制成;支架附有可以控制松紧度的螺栓和导向装置;重锤下部为铜制半球体,上部的导向管内部设置了温度感应装置,它可以将测得的温度转化为频率信号借由带电缆送入频率转换器后计数并译码,最终将温度与流动度秒数显示在导向管的显示器上。目前传统的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流动度测定仪虽然构造简单,但是使用时需要两至三人同时操作并且在精度上存在偏差。本发明通过加入温度感应装置,将温度计、秒表和重锤结合为一个整体,仅需要一人即可完成操作,不仅操作简单,节省人力,并且测得的数据精确直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温度感应流动度测定仪,属于沥青桥面铺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的钢桥面铺装中,与钢桥面界面层粘合的下层材料的选用尤为谨慎。该部分的材料需要考虑到防水性、耐久性及施工和易性等性能,因此性能优异的浇注式沥青混合料常常被选为钢桥面铺装结构的下层材料。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所具有的结构特点使其内部空隙率接近零,不易造成水分通过空隙而损害钢桥面的问题;并且所铺筑的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结构层具有非常好的抗渗性和柔韧性;同时浇注式沥青混合料具有流动性,采用浇注式摊铺,只需简单的摊铺整平即可完成施工,冷却后其自然形成强度,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而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这些优点往往是因为其与常规的沥青混合料相比,其沥青含量极高且掺入了大量的矿粉与细集料,这使得浇注式沥青混合的流动度要远大于常规的沥青混合料。因此,测定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流动度需要有特别的流动度仪器。
从目前国内外资料来看,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流动度测定仪需要配合秒表和温度计使用。在使用时,将适量的浇注式沥青混合料装入容器中,之后将重锤导向管通过支架中心的导向装置,垂直于浇注式沥青混合料表面放置到混合料中央表面,然后放开重锤使其在自重作用下贯入混合料,当导向管上的第一个刻度线没入混合料中进行计时,当导向管上的第二个刻度线没入混合料中停止计时,两刻度线距离50毫米,最后用温度计测定浇注式混合料的温度。这个测定过程中,该温度下所测得的时间就是用来表征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流动性。但是在操作时,操作重锤的人员不能同时操作秒表,且只有在测定结束后才能测定桶内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综上所述,传统的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流动度测定仪虽然构造简单,但是操作不便且花费较多的人力资源。而且在测定的同时不能测定温度会导致产生温度流失偏差,同时在支架的选用上为了考虑能够观察到导向管上的刻度线,不得不选用三脚或四脚支架这种镂空装置,这会导致温度的流失加速。
本发明采用了温度感应装置来测定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流动度。在重锤的导向管外侧镶嵌了两个相距50毫米的温度感应器,当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接触到下部的温度感应器时,温度感应器将温度转化为电压信号并通过带电缆送入频率转换器中,接下来频率转换器将集成的频率计数并译码。当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接触到上部的温度感应器时,频率转换器停止计数并将译码后的时间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温度与时间。本发明在导向管的顶部设置了电池以供频率转换器和显示器电力使用,而在支架的选用上选择了保温性较好的全包裹圆台式支架。同时导向管边侧填充了隔热性较好的玻璃纤维,可以保证导向管内部构件不受高温影响,且防止温度感应器因传导来的热量而产生错误运行。本发明将温度计、秒表和重锤结合为一个整体,仅需要一人即可完成操作,不仅操作简单,节省人力,并且测得的数据精确直观。
发明内容
(1)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温度感应流动度测定仪,通过加入温度感应器,解决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流动度测定仪的操作浪费人力资源的问题,并且测得的数据直观精确。通过在导向管外侧填充隔热性良好的玻璃纤维以及全包裹圆台式支架,以此来解决温度流失的问题,充分保障了该发明的准确性。
(2)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16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