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植物功能群构建的杉木林土壤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16394.0 | 申请日: | 202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7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孙启武;厚凌宇;李智超;张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谦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51 | 代理人: | 尹伟 |
地址: | 10009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植物 功能 构建 杉木 土壤 生态 服务 提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植物功能群构建的杉木林土壤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方法,其包括如下内容:1)调查林地植被状况,对需要林下植被及土壤修复的杉木林进行识别并按照林龄不同进行划片分区,确定各待修复区域为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或过熟林及各自边界位置;2)在春季向各待修复区域引入植物功能群,根据林龄不同分别引入由南方红豆杉、南岭黄檀、鸡血藤和山柰中的两种及以上植物组合形成的不同植物功能群。优点为,根据林龄不同引入不同的特定植物组合的植物功能群,可综合解决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多种土壤生态服务功能下降问题;本发明首次提出向不同林龄人工林引入不同植物功能群的概念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林业生态修复领域,涉及土壤修复技术,具体涉及基于植物功能群构建的杉木林土壤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方法。
背景技术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其具有速生、材质好、产量高、用途广等诸多优点。但近几十年来,杉木人工林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张、看重短暂经济效益的错误理念以及不当的营林方式,出现了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减少、地力退化、碳汇功能降低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为了扭转杉木人工林现状,提升其林分生物多样性、生产力以及固碳减排能力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之既可以呈现健康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状态又可以满足人类对木材生产上的需求,是林学界和生态学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林下植被恢复对于退化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行做法通常是针对整个林区采用施肥、保留枯落物、混交、改变炼山或整地方式、密度控制等单一措施改善杉木林下土壤单一方面的问题,也未针对林龄不同进行区别处理,对土壤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植物功能群构建的杉木林土壤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方,旨在通过在杉木林不同林龄区域构建不同的特定植物功能群以综合性解决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减少、地力退化、碳汇功能降低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基于植物功能群构建的杉木林土壤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方法,其包括如下内容:
1)调查林地植被状况,对需要林下植被及土壤修复的杉木林进行识别并按照林龄不同进行划片分区,确定各待修复区域为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或过熟林及各自边界位置;
2)在春季向各待修复区域引入植物功能群,根据林龄不同分别引入由南方红豆杉、南岭黄檀、鸡血藤和山柰中的两种及以上植物组合形成的不同植物功能群。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有如下进一步的具体选择。
具体的,对于幼龄林和近熟林引入由南方红豆杉、鸡血藤和山柰组成的植物功能群A,对于中龄林和过熟林引入由南岭黄檀和山柰组成的植物功能群B,对于成熟林引入由南岭黄檀和南方红豆杉组成的植物功能群C。
具体的,植物功能群A中南方红豆杉、鸡血藤的株数和山柰簇数比为1:1:1;植物功能群B中南岭黄檀的株数与山柰簇数比为1:1;植物功能群C中南岭黄檀与南方红豆杉的株数比为1:1。
具体的,植物功能群A中南方红豆杉、鸡血藤和山柰采用条带状混交种植,南方红豆杉和鸡血藤在同一行内交错种植,南方红豆杉和鸡血藤的株行距均为2m×2m,同一行内南方红豆杉与相邻的鸡血藤株间距为1m,山柰采用行间种植,两行间相邻两株鸡血藤之间种植有一簇山柰,每簇山柰内有四个山柰块茎且分布于边长0.5m正方形的四个顶点。
具体的,植物功能群B中南岭黄檀与山柰采用条带状混交种植,南岭黄檀的株行距为2m×2m,两行间相邻两株南岭黄檀之间种植有一簇山柰,每簇山柰内有四个山柰块茎且分布于边长0.5m正方形的四个顶点。
具体的,植物功能群C中的南岭黄檀和南方红豆杉采用块状交错种植,南岭黄檀和南方红豆杉的株行距均为2m×2m,行内和行间南岭黄檀和南方红豆杉均交错种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163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磁环电感穿板整型机
- 下一篇:一种蚀刻线废水处理装置